据《经济日报》11月24日报道,近期在2025国际冬季运动博览会主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今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053亿元。这一数字标志着冰雪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如何推动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11月15日,游客在中旅松花湖度假区滑雪。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10053亿元!中国冰雪产业这份亮眼成绩单,标志着我国冰雪经济正式迈入“万亿俱乐部”。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全民热潮,到全产业链条的闭环成型,这场“冷资源”变“热产业”的蜕变,不仅是数字的跨越,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但热潮之下,如何让“黄金发展期”成色更足、后劲更足,才是值得深耕的关键课题。
消费扩容的广度,决定产业发展的厚度。曾经小众的冰雪运动,如今已成为全民共享的休闲选择——从专业爱好者到亲子家庭,从青少年培训到银发族尝鲜,消费群体的多元化倒逼供给侧精准发力。儿童滑雪区、魔法毯的贴心设置,夜场滑雪、雪地露营的潮流玩法,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产业要火,必先读懂消费者需求。三亿人的参与基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持续细化消费场景、优化服务供给,才能让流量沉淀为留量。
技术赋能的深度,激活产业升级引擎。5G、AI、VR等新技术的渗透,正在重构冰雪经济的产业形态:智慧雪场实现雪质、人流的实时调度,VR模拟器让“足不出户滑雪”成为现实,新材料应用让滑雪板、冰刀性能迭代。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引擎”——它既提升了运营效率与安全系数,更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冰雪运动从“冬季限定”向“四季可达”延伸。而要实现冰雪运动从“跟跑”到“领跑”,还需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培育自主高端品牌,让“中国制造”在冰雪装备领域站稳国际舞台。
“冰雪+”融合的维度,拓宽产业价值的边界。单纯的滑雪早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康养”的多元融合,正在让产业内涵持续扩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文化IP效应、长白山雪乡的度假体验、“温泉+滑雪”的康养组合,证明冰雪经济的潜力不止于运动本身,更在于场景的叠加与价值的延伸。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让冰雪从单一运动变为复合型体验,既丰富了消费选择,也拉长了产业价值链。
区域协同的力度,关乎产业格局的高度。东北华北的传统优势、新疆“冰雪第三极”的崛起、南方室内滑雪场的突围,形成了“南北呼应”的区域格局,但同质化竞争、四季运营难题仍待破解。正如业内专家所建议的:政策协同要“上下联动”,资源统筹要“全国一盘棋”,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北京、张家口的冬奥IP、新疆的粉雪资源、南方的室内场景,各自有其核心竞争力,唯有避免“千雪一面”,才能实现“各美其美”,让冰雪经济真正形成全国联动、四季常青的发展生态。
万亿规模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要守住“量”的基础,更要筑牢“质”的核心——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区域协同为支撑。我们相信:当冷资源持续释放热效应,当全产业链实现质的飞跃,冰雪经济必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满足民生需求的重要增长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作者:王小梅
责编:邱子凌(实习)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