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党群关系(2)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2)

核心提示: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基本内容。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着利益结构调整和治理模式变迁的影响,并在发展中形成新的特点。

建设和谐党群关系的评价标准及现实挑战

衡量党群关系有以下三个基本标准。第一,社会对政党的认同。认同过程包括了三方面:一是人们自然产生的对强大组织的依赖形成了对政府的认同。二是对社群的归属感形成了人们的身份认同。三是对维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形成了制度认同。党群关系上的认同一般是指群众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以及政策执行过程的基本态度,即服从、支持党和政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施行。第二,从政党协调社会的角度看,党群关系是否密切的第二个客观标准是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最广大人民实际利益与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过程一方面取决于党的政策主张与人们利益的攸关程度。一旦这种政策主张与人们的基本需要和终极追求相契合,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政府的效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取决于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公平性与人民性。也就是说,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任何侵害人民利益或者以权谋私的行为,都会从根本上破坏党群关系,造成党的政策难以获得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有效参与。第三,衡量党群关系的第三个标准是由上述两个标准产生的,即政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地位是否得到维护,作用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也就是执政能力提升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对利益的态度问题。即执政党能否有效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利益需求,并正确处理党的宗旨和党员个人正当、合法利益需求之间的关系。二是对公共权力的行使问题。包括权力行使的公正性问题,是否存在以权谋私或者权力行使过程的边界不清问题等等。由此,党群关系首先体现为能否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问题、群众路线问题,同时还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决策的民主化问题。即决策过程是否听取群众意见,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二是权力运行的评价问题。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做到权为民所用,以及权力和制度是否维护保障了所有人的合法利益,是否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三是执政党与社会的协调问题。党对人民利益的满足与实现的绩效,包括了党的目标能否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能否把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充分保护好、发展好。这其中,执政的地位决定了党在把自己作为人民利益实现的工具的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也会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对党提出要求,由此形成了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六个问题:一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需要和制度供给的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日趋多元的社会利益主体加大了政党协调社会利益与价值的难度,增加了政党自我发展的难度。三是人民主体地位缺乏载体和制度保障。四是转型社会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五是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和我国在资源短缺情况下形成的事实上的制度性歧视,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六是执政过程中极少数地方和部门从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对权力和资源的滥用,是导致党群关系在一些地方比较紧张的直接原因。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