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逼”干部深入基层
海沧有个“无会周”:每月第一周无特殊情况不开会,留给干部深入基层。今年以来海沧各级部门走访企业2500余家,群众6000余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00余个。全区102项审批事项办结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其中38项可马上办结。
海沧有个“食堂会诊”:全区上百名领导机关干部到工地、拆迁点、安置点,与群众围坐用餐,现场办公。近年来,海沧完成征地3万多亩、拆迁430万平方米,创造了“三个没有”:没有因征地拆迁引发一起群体性事件;没有因征地拆迁引发一起越级赴省进京上访;没有发生一起因补偿标准不统一而引发的纠纷。
海沧还有一个“读无字书”俱乐部:由区委组织部倡议成立,新任公务员、大学生村官等利用业余时间走村入户,拜在征地拆迁一线工作的干部为师,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海沧区建立了部门、领导群众评价排队制度。200多名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对全区166个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测评,按照“好、较好、一般”三个等次排队,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群众不满意的干部怎么办?海沧区成立了11个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帮助小组,对群众评价一般的11位正处级干部谈话提醒;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谈话诫勉;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及时调整。目前,海沧区已对3名不正常上班的公务员责成辞职;2名工作消极的干部效能告诫;3名能力素质较弱的副处级干部从领导转为非领导职务;对排名靠后的34名处级干部提醒和约谈。同时,对18名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处级干部提拔重用。
用真情帮扶困难群众
“没有政府的帮扶资金,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海沧区东孚镇过坂村的低保户陈琴和说。由于身患疾病,陈琴和家里欠下20余万元债务。海沧区计生局及时送来5000元钱,鼓励她创业致富。用这笔钱做启动资金,陈琴和和丈夫办起农家乐项目。如今,她已拥有近300平方米的度假小屋。
2013年1月,海沧区共有低保户1014户2246人。海沧区开展名为“朝阳行动”的“千户低保帮扶”工程,党员干部与低保户建立起“一对多”的帮扶对子,三年内要帮所有的低保户脱贫脱困。低保家庭孩子每年将获得1500—7000元的助学金,全区共计发放特困助学金96.2万元。各帮扶单位组织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岗位、动员企业优先招聘低保对象,帮助困难对象达成就业意向120多人。
在全民医保的基础上,海沧把困难群众自负合理医疗费的救助比例从50%提高到80%,同时对部分重症病人实施门诊救助。温厝社区低保户廖翠凤身患尿毒症,全年需医疗费6.6万元,全民医保报销了60%,自负部分又享受80%的医疗救助,如今每年只需承担5000元。
“啥叫和谐社会?把群众的困难解决好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社会就和谐了。”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深有感触地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