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坚持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分散的意见转化为系统的意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无穷的过程。这样一来,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就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高度。
从方法论上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体现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领导者要深入到群众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从群众实践中搜集来的个别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把其中合理的正确的成分集中整合起来,化为对现实社会情况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尔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号召群众,使其转化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人民群众再通过实践去评判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制定出来的,并不断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来加以丰富和发展。
无论从认识论角度还是从方法论角度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础都是实践。因此,只有树立实践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群众路线。实践的思维,就是“真抓实干”,它要求党员干部要实实在在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真抓实干的精神激励人民,用真抓实干的行动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其道理正在于此。
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对“四风”问题的锐利武器
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了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蕴含着“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两大特质——群众史观和实践本质集结于此。这两大特质,使党的群众路线成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的路线,保障着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胜利。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四风”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要贯彻群众路线就必须反对这“四风”。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不顾群众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制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崇拜权力、不恤民情。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二者共同的错误根源都在于脱离群众、脱离实践。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向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搜集丰富和真实的一手材料,去发现和处理群众真正面临的实际问题,去检验决策的科学与否。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的要害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无视群众的困难和需要,讲排场、比阔气。奢靡之风则是享乐主义蔓延、发展的一种极端化产物。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思想根源,就在于颠倒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执政地位源于人民的选择,手中的权力源于人民的授予,工作的成绩源于人民的支持,要把自己放到人民公仆的位置上,为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奋斗、勤勉工作,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