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每个人都有精彩的答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小学校长马剑霞的回答是,奉献。18岁到28岁,最好的人生岁月,马剑霞坚守在深山,用奉献,开出最美的青春花朵。
渴望读书的眼神让她坚守十年
大坪子乡在彝山深处,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从有公路的上田坝乡到中心小学,必须徒步走9公里的山路。10年前,第一天到学校报到,马剑霞在这条路上跋涉了4个多小时。白云缭绕的山脊上,一个小青瓦四合院,这就是学校。
马剑霞动摇了。但几天后,她告诉校长,愿意留下来:“山里娃儿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让我实在不忍心”。就是这个理由,让她坚持了10年。
这是一所留不住人的学校。从2007年马剑霞被任命为校长开始,这里先后来过20多名教师,最后都出于各种原因“调离”了。马剑霞也有多次机会调离,但她都放弃了,一直坚守至今。
马剑霞的宿舍门前,隔三差五就会见到草纸包着的核桃、塑料袋装着的玉米棒,就是这些悄悄表达的心意,每每让这个彝族姑娘热泪盈眶。
如今每周,马剑霞都会下一次山,领教材、领孩子们的营养午餐,还有到集市上买一星期要吃的菜。走山路的时间,也从开始的4个多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
山路越走越顺当,人生路也越走越坚实。去年,马剑霞光荣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今年她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改变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
留下来的马剑霞每周要上25节课,包括语文、数学,还兼着学校的会计。她决定从学生的课余生活着手,为孩子们带来改变。
普及课间操,释放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开办红领巾广播站,让学校有了多彩的声音……马剑霞还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学到的舞蹈、美术等才艺教给孩子们。“娃娃们没跳过舞,一开始动作很僵,只有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
2007年,马剑霞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女校长。大坪子乡中心校一直只有一至四年级,为了继续读书,很多学生不断重复地读四年级。马剑霞开始奔波于县、乡、村间,终于在2007年办起了五、六年级。2008年7月,学校终于有了17名小学毕业生。
10年,可以让一个行将消失的学校重焕生机,如今,学校的学生从40多人已发展到110多人,学区内几乎所有孩子都圆了读书梦。
一切都在改变。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已经从马剑霞刚来时的200多元涨到2000余元;雷波县还从不多的财政收入中特批了10万元给学校用于校舍屋顶和墙面翻新;社会各界人士也对学校和贫困学生给予了各种帮助……
“越是山里娃,越是不能让他们没了希望。知识是能够改变命运的。”马剑霞说。
通校路、寄宿制梦想正在实现
“我的梦想是考上大学,将来当医生,好给马老师治胃病”、“我的梦想是当老板,挣很多钱来把大坪子乡的公路修通,买一辆汽车来接送马老师……”孩子们的梦想被点燃了,而他们的梦想里,总是带着感恩。
马剑霞的梦想,也是这所学校的梦想,如今也已在实现的路上。梦想中的通校山路已在修建,“7.5米宽的大路正在修,通车后,只要半个小时,就能从山脚到学校,条件会好很多!”而她“为孩子们建一所200人的寄宿制学校”的梦想,似乎也不再遥远,县里已明确表态,路的问题解决后,将立即着手中心校的校舍建设。
“建成寄宿制学校后,山里的孩子们再也用不着天天走漫长山路到校读书了。”马剑霞充满期待地说。
关于自己,马剑霞也有梦想。一个是要还父亲房子,当年她考上大学,父亲把房子卖了供她读书。还有个心事是婚事,彝族姑娘结婚早,已经28岁的马剑霞显然有些“大龄”了。也曾有很多条件很好的小伙儿追求,但都因为她“暂不考虑调动”不了了之。关于爱情,马剑霞有自己的理解:“工作条件不好,不应是成家的障碍。”她希望找个理解她、支持她的人为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