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常态约束机制,增强规范性
完善制度笼子,不断增强系统性。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顶层规划,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加强作风建设,应将“八项规定”有关要求列入党纪、法规,使其成为“硬杠杠”;及时制定和细化违反“八项规定”纪律处分规定,为其设“高压线”。各地须结合实际,建立完善“八项规定”实施办法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把落实“八项规定”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守好制度笼子,不断提升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我们在作风建设方面制定了许多制度,但有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要保障“八项规定”长期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建立多主体常态监管体系至关重要。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八项规定”落实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打好“暗访、办案、问责、曝光”组合拳。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公用经费预算和使用情况的管理和审计,从源头上管住经费开支“闸门”。搞好开门监督,发挥人民群众作用,提升“八项规定”的执行力,防止教育实践活动走过场。
构建深层保障机制,增强实效性
深化行政体制重点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文山会海等作风问题背后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指出,“职能不转,还是文山会海,作风就很难改变”。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管的事情过多过滥,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许多事情都需要开会发文来部署落实或协商解决,出现了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状况。要把“八项规定”和教育实践活动关于改进文风会风、反对形式主义等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治奢侈浪费之风。奢靡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构建起遏制浪费冲动、激励节约行为的有效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及监管体系。要确保“八项规定”和教育实践活动关于厉行节约、反对奢靡之风等要求落地,就必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完善公务接待报销制度,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全口径预决算监督,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从源头上铲除奢侈浪费滋生的土壤。
深化阳光用权机制改革,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改进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运行,长久之计是推进权力公开,强化群众监督。要构建制衡协调的权力运行监管制度,特别是要加大对权钱物集中的岗位监督,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当前,政府信息特别是财政信息公开披露机制还不完善,避重就轻或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深化细化财政预算特别是“三公经费”公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置于群众监督中,确保“八项规定”得到长久执行,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