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新颖 富有创见
“整套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去诠释宋氏家族,如宋耀如与孙中山、宋耀如与海南华侨、宋氏家族与近代中国文化认同、宋氏家族与海南等,视角都很新颖,甚至为学术界首创。”符鸿合分析。
以阿廖《抗战时期的宋氏兄弟姐妹》为例,该书以自“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中国抗战为切入点,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宋氏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与奋进,这种独特的视角愈益彰显了相互之间的手足亲情与爱国情怀。“当您对宋氏兄弟姐妹在中华民族这场御外战争中的不凡表现略有了解,那么您胸中也就基本上已经装有了一局中国抗战的总棋谱。”阿廖这样表述宋氏兄弟姐妹与抗战的关系。
郑朝波《宋氏家族与近代中国文化认同》则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对宋氏家族进行了剖析。“宋氏家族的精神思想可谓兼容并包,既有中国的优良传统,又有西方的基督教信仰;既有民主自由思想,又有革命爱国思想……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宋氏家族精神思想的发展演变进行全面探析,可谓是研究的独到之处。”符鸿合评价此书。
此外,亲情与民族情结、宋氏家族与海南华侨等也都成为丛书着重阐述的焦点所在,是对宋氏家族研究的完善和补充。
多棱镜的不同侧面
“学术的灵魂是创新,我们希望借助于新的视角,挖掘史料,突破原有局限,形成自己独特创新的研究成果。”符鸿合在谈到本丛书的编撰初衷时说。
在《最早的“持久战”分析,最早的“纸老虎”比喻》章节中,阿廖深挖史料,秉笔直书,列举了国共两党高层蒋介石、白崇禧、毛泽东、朱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读者的视野。而在考察各种文本问世的时间后,他发现,属于同类文本,宋庆龄的《中国是不可征服的》比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问世早九个月,而在使用“纸老虎”这一比喻上,宋庆龄比毛泽东要早8年……引发读者深思。
再如,“关于宋耀如民主革命的描述,以往只会在介绍孙中山革命思想时偶有提及。然而,陈波著《宋耀如与孙中山》则突破了这一旧例。”符鸿合评价《宋耀如与孙中山》。
整套丛书好似历史的多棱镜,而每个不同的视角如同多棱镜的不同侧面,透过这些不同的侧面,能够对宋氏家族形成整体、全新、透彻的了解。
史料严谨 细节生动
“学术贵在严谨,严谨重在史料,有时为了一条资料,我们就需要远渡重洋,广为搜罗,然后旁搜博引、综合考证,以正视听。”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在谈到编著《宋耀如年谱》时如是说。
为了搜集资料,年届八旬的周伟民、唐玲玲夫妇不顾年迈,近年来前往美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搜集了珍贵的《韩氏家谱》以及杜克大学宋耀如档案等珍贵资料。
“学术界关于宋耀如的研究众说纷纭,我们始终认为学术研究应当以史料来说话,我们希望在《韩氏家谱》以及国外珍贵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宋耀如的一生进行考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周伟民说。
周伟民、唐玲玲夫妇做到了,他们在稀有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悉心研究,为我们奉上了严谨缜密的《宋耀如年谱》。“《宋耀如年谱》是学术界第一本关于宋耀如的年谱,是填补空白之作。”符鸿合高度评价道。透过丰富的史料分析,周伟民、唐玲玲夫妇进一步详细证实了宋耀如的出生日期、姓氏、宋氏家族家谱等诸多学术界争议问题。
生动可读是丛书的一大特色。丛书避免了纯粹逻辑推理论证的枯燥无味,在充分尊重史料真实性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埋伏笔、设悬念,使得整套著作流畅自然。
“我比较自觉地把枯燥的学术往‘可读’的方向去努力。”作者阿廖说。在《抗战时期的宋氏兄弟姐妹》中,阿廖就叙述了诸多的历史场景,追溯了相关的历史细节,如“蒋经国换不回牛栏夫妇”、“傲慢的丘吉尔面对犀利的宋子文”、“宋子文与斯大林交锋的一波三折”等章节的描述极为生动,让人手不释卷。
阿廖在谈到著作的可读性时说:“当众多历史细节纠结到一块,让读者能读到更多的相对比较客观而又清晰的叙述时,著作的‘可读’层面自然就获得提高。”
传承宋氏家族的精神遗产
“这套丛书的11名作者中有10人长期居住在海南,他们有的生在海南、长在海南,有的在海南工作多年,对海南文化环境了然于胸。这也充分显示了丛书的海南本土特色。”符鸿合认为“宋氏家族留给海南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可谓是海南文化的精华。”宋氏家族“萌发在美国,事业在上海,舞台在中国,影响力遍及全世界,然而,宋氏家族的根却在海南。海南是宋氏家族的祖居地,这是海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