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动刀”医疗体制(2)

新加坡“动刀”医疗体制(2)

改善融资架构

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保险来为医疗买单的新加坡模式,并没有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而特殊的法制环境也基本杜绝了饱受诟病的医疗贿赂和腐败。这得益于包括卫生部等政府部门在内的对医院的有效控制。

新加坡中央医院是新加坡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公立医院,但采取的却是私营化运作的方式。这家医院的运作模式听起来有些奇怪:院长是首席执行官,同时还有专门的首席财务官;没有股东,但却拥有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大都由一些退休银行家以及一些非营利性机构的人员构成;可以营利,但新加坡中央医院同时也是一家政府提供补贴的医院。

8月22日,新加坡中央医院首席执行官洪聪来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新加坡中央医院最低级C级别的病床有88张,是政府提供补贴的,按照病人和手术的不同来进行补贴。但同时,政府也允许通过一些高级病房和服务进行营利。我们有非常现代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方法。这个与外界的公司运作和公司管理几乎是一模一样。”

在新加坡,类似这样的医院并非仅此一家。这需要政府对医院开支的有效监管,洪聪来说:“政府会经常查我们的境况,手术的情况、就诊人数和案例等等,政府都有规定。政府部门还会核查是否动用了政府基金,是否真有这个病人。”

新加坡中央医院需要一个专业的财务团队来控制收支平衡,政府部门更需要有效的控制。既要防止这些医院的医疗价格过高,因为这不仅会遭致患者的抱怨,也会推高政府的补贴资金负担;同时,也要防止医院为了营利而占用过多的公共医疗资源。

洪聪来强调说:“我们是一个非营利性医院。大约只有28间病房是用于营利的,而那些营利得来的资金,我们就拨出来用在医学科研和教育方面。”

这是新加坡希望借助市场力量来推动国民医疗服务提升的手段之一。新加坡医疗体系目前的融资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基于税收的财政补贴、强制医疗储蓄、保险计划以及为有需要者设立的保险基金。但为实现2020年的远期目标,新加坡政府希望能够改善融资架构,以维持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系统。

目前,为贫困人群提供医疗费用的医保基金就是由政府出资,交给专门团队来打理的。1993年4月,新加坡政府刚刚设立这个基金时,规模只有2亿新元,到了2013年已达到30亿新元,一年能够产生约1亿新元的利息。按照新加坡卫生部的计算,这已经基本可以支付特定群体的看病支出。而这个基金的规模还在不断增长,政府也承诺如果财政有盈余,还会不断增加投入,提前为老龄化的到来做准备。

构建全民安全网

新加坡的医疗改革不仅体现在保证体系建设和医院方面,在社会保健、传染病防治和食品安全领域,新加坡政府也有所打算。

徐永刚,新加坡保健促进局局长,在新加坡开始将慢性病病人转向更多的社区诊所和保健机构时,他的任务接踵而来。

徐永刚所负责的新加坡保健促进局,需要和社区诊所或医院合作,对易患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群体进行大量筛查,并确保被筛查出之后,确保有医院和医生跟进。政府承诺会为筛查提供部分资金补贴。如果需要住院,保健促进局还需要与医院协商,给这些人使用的是平价药,而不是高价药。

徐永刚说:“如果一个慢性病患者在社区诊所没办法控制病情而进到医院的话,成本会有10倍以上的增加。类似这样的衔接和工作,全球普遍还在尝试当中。但如果现在我们不去清理的话,未来对国家而言,成本负担是会非常大的。”

徐永刚需要做的工作还不止于此,包括戒烟、推广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健身等都是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的职能。他的观点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医疗保证体系,投入也应该在这方面倾斜。现在很多医药、医疗器械的价格很高,这带来医疗费用的高企。这个方向,走错了。

他说:“我们做的事情,需要在20年到30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一个人如果活得很久,可身体很不健康,就会活得很昂贵,不仅会增加政府负担,也会增加个人和家庭的负担。”

徐永刚认为,与其他很多国家相比,新加坡已经算是幸运了。“我们的预算占国家对保健医疗预算的3%至4%,政府已经承诺会相对增加促进保健的预算。”

传染病的防治也得到了新加坡财政的支持。按照计划,在四年到五年之内,新加坡将会有一个新的传染病医院建立。未来,一旦有新的传染病爆发,这个新建立的传染病医院将是全新加坡应对传染病的反应中心。

陈笃生医院传染病中心副教授梁玉心,是新加坡传染病防治领域的专家之一。2003年的非典给她上了一课,当时她做了一个估计,整个新加坡的传染病医生只有11个人左右。不过,现在已经有40多位传染病医生了。2009年,全球流感甲型H1N1爆发时,新加坡全部的感染病人都被集中在了陈笃生医院。一场非典和一场全球流感,基本上确定了新加坡应对大型传染病的运作机制。目前,新加坡对医院的拨款都已到位,所有的医院都有隔离病房。

陈宝凤,这位有着齐耳短发、干练个性的中年女性是新加坡农业食品兽医局局长。她的任务是负责新加坡所有食品供应和安全问题。新加坡90%的食品都是来自别的国家。陈宝凤的任务并不轻松。

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做法类似,认证、边境控制、抽样、监测、惩罚等,是陈宝凤控制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

今年8月初,全球乳业巨头恒天然奶粉污染事件发生后,陈宝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新加坡进口的奶粉中有没有问题,然后通过厂家去追踪检查,抽查来自新西兰的品牌产品。他们发现,有一家公司在马来西亚包装,可能使用了新西兰的配方。陈宝凤说:“其实,那并不表示说他们的产品就受到了污染,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的产品还是被召回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