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迈入大经济区(2)

湖北:推动长江经济带迈入大经济区(2)

——打造全流域黄金水道的几点思考

引擎:发挥三大航运中心引领驱动作用

近年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在服务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大中心各具优势,只有三者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对上、中、下游干支流各地区的引领驱动作用,长江巨龙才能血肉丰满,才能真正腾飞。

三大航运中心中,上海航运中心通过与武汉和重庆航运中心联手,以输出现代管理和航运服务为特征,把航运由国际市场和长三角地区延伸到整个长江流域,以稳固其国际航运中心地位;重庆航运中心借江出海,进一步与中下游航运中心加强合作,实现航运资源共享,提高通航效率,加强对长江上游干支流各地区的辐射作用;武汉中游航运中心与上游的重庆航运中心和下游的上海航运中心协调呼应,是重要的纽带,为全面服务长江航运起到关键性作用,应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加强对河南、陕西、甘肃、湖南等中游地区的辐射作用,助推三大航运中心的协调联动发展。

关键: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大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为三大引擎,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互动,推动港航经济向区域经济迈进。

在产业发展方面需拓展传统东-中-西部大开发的视野,实施流域经济大开发战略,增加流域中上游地区物质投入,加强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改变流域经济相互割裂的局面;港口注重开发梯次,做到港口岸线利用效率最大化,科学组织物流交通协同;城市注重推进长江流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尤其需要在流域上游各地区尽快形成核心区域,为港口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构筑集约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是“港口、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

保障:打造航运网络大通关机制

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口岸通关涉及海关、检验检疫机关、外经贸主管部门、外汇、税务、运输、海事、银行、保险等国家执法机关和商业机构。现行信息重复录入、多部门“串联式”口岸通关模式,通关成本高、效率低。

目前,上海海关实施了提前报关、无纸通关、空运直通式通关、便捷通关、特定区域快速通关等改革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相对于长江全流域迅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大通关”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实行各地区、多部门联动的“大通关”制度,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才能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为企业提供合理、规范、畅通的服务,提高政府行政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信息化是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航运业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支撑。需要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界限,在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外汇等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有效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物流公共服务和监管能力。通过制定标准和统一规划,改变第三方服务运营商、货主企业等各自为政的现象,增强企业之间物流作业协同度、诚信信息共享度和市场透明度。

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航运融资、海事保险和仲裁、海损理算、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组织、船舶租赁和管理、信用评级、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等服务业务,有效延长航运服务产业链。通过多式联运将口岸功能从实体港后移,建设虚拟口岸,建立虚拟保税机制,将长江黄金水道构筑成快捷、高效的全流域进出口大通道。

根本:打造人水和谐魅力长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母亲河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热爱长江,利用长江,更要保护长江。长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水污染问题,要解决好水的问题,涉及到各省市、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长江航运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共谋福祉长江是根本。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践行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开发思路,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一条人水和谐、生生不息的魅力长江。

(作者系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