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一辆白色旧面包车行驶在石门洞村的盘山公路上。
这是村支书刘英明患胃癌后,第七次从通城县城医院化疗回来。车开到狮子额山,在妻子搀扶下,他拄着拐棍,咬牙爬上山顶。
20多名村民放下手中的活围拢来,忙着用草帽给书记扇风。老农金月明的眼睛湿润了:“山上的树一天天长大,你一天天瘦了;乡亲们一天天富了,村里倒欠你家4.8万元。”“没事,没事。走,到基地看看。”来到今春同村民一起开辟的120亩油茶基地,他忘了自己是病人,边扯草边抚摸着一株株油茶。等他直起腰时,已是夕阳西下。
宁可苦干,不能苦等
——他白手起家带领村民架线修路
上世纪90年代末,石门洞村人均耕地不到4分,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
1999年春,在外经商的刘英明返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那年,他37岁。
面对村里的落后面貌,刘英明说,宁可苦干,不能苦等。他垫付3万元积蓄,四处游说找人帮忙,不到一年,村里装上了程控电话,开通了有线电视。
2004年7月,他带着村民打响了“农电改网战”。长12米,重1000多斤的水泥杆,16人才能抬动。他抬电杆大头的最末节,肩膀磨出了血,仍战斗在一线。那时,村里没通公路,抬一根电杆来回30里,一天只能抬一根。苦干4个多月,125根水泥杆硬是“栽”到了石门洞村的山间地头。
要想富,先修路。从2003年起,这场持久战一打就是4年。刘英明与乡亲们一道,挖坏200多把锄头,用坏100多根铁钎,最终在2007年夏,修成了长3.8公里、宽5米的村级硬化公路,20多个自然村通了车。
公路通,百业兴。村里90%的农户建起了楼房,家家买了摩托车,有5户跑起了运输。村里竹木、山药等源源不断销往山外。在外打工者纷纷携资返乡创业,有的承包村里荒山,有的办起了养猪场,有的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
播种绿色,拔掉穷根
——他同村民一道退耕还林发展村级经济
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春风吹进山里。刘英明盘算着村里有150亩地能享受政策,高兴得几夜未合眼。他骑着摩托车,每天奔波在县城、苗圃场和山村之间,争项目,运树苗,发动村民退耕还林。
春阳下,树苗发芽抽枝。村里的700亩荒山开始泛绿,户户领到补贴款。昔日裸露的山岭,如今满目葱翠。他又带领村民为村里建“绿色银行”,造速生丰产林1000多亩,植杉树10万多株,开发林特基地120亩。
有了基地,他当上义务护林员,屡屡只身一人在林场守夜。如今,林场的杉树已碗口粗,全村林木蓄积量潜在价值2000余万元,每年还增值100万元。村里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山绿了,庭园挂果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
看到刘英明整天劳碌,不少村民都称刘英明是“铁打的书记”。“父老不富心不安!”为了这一追求,刘英明累垮了。去年除夕吃团年饭,胃部剧痛的他只能吃点流食。一直到今年元宵节,他每天如此,体重从70公斤陡降到40公斤。正月十六,在妻儿再三劝说下,他去县医院检查:胃癌晚期!正月十八,他去武汉肿瘤医院复查,确诊的结果一样。“他顾了大家没顾自己呀!”乡亲们心疼地说,村里富了,刘英明一家6口至今还挤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两间砖瓦房里。大儿子成家后住了一间,小儿子打工回家连睡的地方都没有。他家堂屋横梁上倒捆着一把掉了脚的落地电扇,卧室的蚊帐泛黄,胶布打补丁。
日子清苦,刘英明没往心里去,满脑子都是村里的工作、村民的困难。14年来,他奔忙在石门洞,穿行在山水间,只为了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