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沈阳: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升华

沈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

沈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室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编者按: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保持自我认同、自主创造的核心能力,其确立深刻根植于国情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本文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系统梳理文化主体性从近代困境到新时代全面确立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化主体性最有力体现的理论根基、实践路径与全球意义。文章聚焦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动方向,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加强交流互鉴等关键路径进行了深刻阐释。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更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一、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的“破”与“立”:从近代困境到当代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传统文化一度陷入近代困境,走到了濒临“破”的境地,经历了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一)近代传统文化危机:被动解构与救亡图存的困境

1840年以后,在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既有被动解构的生存危机,又有救亡图存的时代困境。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鸦片战争后西方冲击下传统文化的近代困境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时的中国人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文化自信。洋务派试图以“中体西用”调和传统文化与西方学说,却在“体”与“用”的矛盾中陷入了逻辑困境;维新派欲借孔子之名推行变法,终究未能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的鸿沟;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却在否定传统文化的极端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化认同的根基。那时的中国,像一个在文化十字路口徘徊的行者——既不愿放弃数千年的文化根脉,又不得不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在“破”的阵痛中摇摇欲坠。

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反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在新文化运动的进程中,先进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和保守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其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反思传统文化的不足。

鸦片战争以后,如何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同时重建传统文化,让先进分子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中国人不得不主动引入西方技术、制度与理念,但这种引入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激进批判,甚至全盘否定;另一方面,固守传统的保守势力以“保国保种保文化”为名,拒绝西方文化渗透,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又陷入文化封闭的泥沼。当传统文化被简化为救国“工具”,而非具有内在价值的“文化主体”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自主发展便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这种近代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危机,既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文化重建路径的历史起点。唯有突破“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找到继承传统根脉、吸纳外来理论、回应时代需求的文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的“立”。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立”才逐渐有了清晰的方向,中国人才逐渐增强了文化自信。直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国内具体实际,创新性提出“两个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立”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新时代的历史性突破:文化主体性的全面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标志着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全面确立。这种确立主要源于“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结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积极思想成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活的武器”。

1.新时代以来我国的文化自信极大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领域,我国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新时代以来,极大增强的文化自信犹如璀璨明灯,照亮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像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始重新挖掘这些瑰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故宫文创活动让历史文物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掀起诗词热潮,让人们领略古诗词的韵味和力量。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的同时,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搭建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更大的全新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作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同时,我们也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主体性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动中华文化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性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最生动诠释。

第一,理论创新铸就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将文化主体性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维度。党带领人民进行文化理论创新,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桎梏,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第二,实践创新激活文化主体性的内生动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一系列文化实践彰显了文化主体性。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文化项目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从单向输出转向共生共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让千年壁画跨越时空对话世界。同时,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主体性同步跃升。

第三,制度创新保障文化主体性的长效发展。文化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制度护航。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文化治理体系,推动文化治理模式实现从“粗放管控”到“精准服务”的升级转型。

第四,全球视野拓展文化主体性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我们不断建设文化强国。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文化主体性确立了理论根基、实践路径、制度保障与全球方位。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仅重塑了民族精神脊梁,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