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文】城乡一体化并非一样化 不能盲目“造城”

【组文】城乡一体化并非一样化 不能盲目“造城”

城乡一体化并非一样化

现阶段,大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大政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新动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得到合理处置,“稳中求进”的新效能得到充分显露,科学发展的新气象和新局面得以顺利形成。然而,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亟待改进的偏差之处必须高度重视,其中就包括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曲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走样,即违背城乡各自发展规律去盲目地追求所谓城乡一样化。

就城乡一体化而论,就是要打破“双二元结构”(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新出现的城市二元结构)对城乡居民平等、和谐、同步发展的干扰和限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领域,实现城乡之间在产业结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资源配置、社会管理服务、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顾名思义,所谓一体,指的是耦合性和亲合性,而不是指千篇一律的雷同性或整齐划一的单向性,并且基本形状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其运行要领及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及异质整合,使城乡能各自扬长避短,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而这与“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是不谋而合的。拿城乡一样化来说,其目标指向无非是让乡村变得与城镇一样,也就是依照旧型城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以城镇为模版,将乡村在物质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完全改造成城镇。这样一来,虽然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但依然无法避免新的城市二元结构的孳生。其结果是原有的城乡矛盾不仅以隐形方式继续存在,而且与传统城市发展中固有的弊端交织在一起,致使城市病变得愈加严重。……【详细】

城镇化不能盲目“造城”

时下学界有一说法,称此前三十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是由工业化推动;而此后三十年将靠城镇化推动。差不多众口一词,似乎没理由可以怀疑。然最近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还是不甚清楚。我的问题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不是两个可以截然分开的阶段?若是,上面的说法能成立;但若不是,这判断恐怕就大有疑问。

工业化与城镇化究竟是何关系?或者说它们是否是前后两个阶段?显然,这与人们对城镇化的理解有关。关于“城镇化”,我所看到的解释有三种,简言之:一是化村庄为城镇;二是化农民为市民;三是化务农为务工。应该说,这三种解释都对,也都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但若刨根究底,问城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见仁见智,大家的看法可能各有不同。

先说我的观点。城镇化的核心我认为是转换农民职业,即化务农为务工。离开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城镇化皆是舍本逐末。比如化村庄为城镇,其实就是建小城镇。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教训,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小城镇”大战略,政府投了四千亿,短短几年小城镇遍地开花,结果呢?全国一万多个小城镇,每个平均人口仅3000多人,而非农人口不及2000人。由于农民在城镇无以谋生,久而久之不少小城镇也就成了空城。

所谓化农民为市民,通俗讲就是转户口。户口重要吗?当然重要。目前在中国户口不单是身份象征,也与待遇有关。这些年进城农民工由于无城镇户口,医疗保险、孩子上学等皆诸多不便,所以他们希望转户口。问题是,转户口是否就是城镇化?大约十年前我曾赴西北某市调研,听当地官员说城镇化率达到51%,我大吃一惊,细问究竟,方知当地人口一半以上转了城镇户口,可70%的人还是以种地为生。这样的城镇化岂非掩耳盗铃?

是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转职业而非转户口。换句话说,城镇化要从非农人口的比重看,从事非农人口的比重越高,城镇化率就越高;反之,若农民仍以种地为业,即便百分百转了城镇户口也算不上城镇化。故推进城镇化首要的是城镇能提供就业岗位,能让农民在城里找到工作。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农民找到工作?当然只能是发展工业,若工业不发展,城镇化就如空中建塔,没有根基迟早也要坍塌。……【详细】

中外城乡社区治理经验

推进乡村公共治理体制改革,就是要以现代公共治理理念,统领农村公共事务。学习借鉴国内外的乡村治理经验,就是要让乡镇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农民及其他民间组织都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在此过程中,引入“公共化”“法治化”“透明化”等现代公共治理工具,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良性互动,一道把乡村治理得让农民群众更为满意。

推进乡村公共治理体制改革,是我们治国理政上的一大创新,也是确保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推进这项改革,需要我们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在治国理政和基层治理上的“大道”、“真经”和案例,加快我国现代国家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历史上,我们不乏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智慧和“大道”“真经”,汲取这些思想精华,将为当前的乡村公共治理增添中国文化“新佐料”。

现代公共治理理念源自西方,如能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在乡村公共治理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乡村。历史上,因残酷的封建统治或严重的自然灾害而爆发的农民起义有很多,有的还造成了封建政权的更替。因此,不少封建统治者为坐稳江山,对如何治国理政这一重大课题,都组织专人进行过纵深的历史研究和详尽的经验考察。《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治国理政经典著作,记录了尧、舜、禹和夏、商、周等上古时期的君臣之间的谈话,提出“敬天”“明德”“慎罚”“保民”等核心理念,认为统治者的崇高德行是教化民众、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武器。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组织编著《群书治要》,汇集 1.4万部典籍的案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华,提出“为君、择人、施政、教化”的要害所在。北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考察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探寻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详细】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