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用工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之劳动关系方面的法规、制度还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带来了一些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初步形成。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一些企业“强资本、弱劳动”,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下,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这两大类人员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
劳动关系短期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企业改制力度加大,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导致当前的劳动关系出现明显的短期化态势。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灵活化,使这些领域的劳动关系呈现出非正规和动态化、短期化的特点。
一些重点领域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因素凸显。一些企业改制重组中对职工的经济利益落实不到位,改制时在未能解决分流职工的社会保险接续问题的情况下,就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有的企业改制后,生产经营不佳,职工生活困难。随着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境艰难,对劳动关系带来诸多挑战和明显冲击。
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步增多。有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条件差,安全卫生保护不到位;有些企业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收入偏低、增长缓慢,甚至被拖欠;有的地方对劳动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体面劳动得不到实现。这些问题带来劳动争议多发频发,劳动关系矛盾冲突加剧,集体停工事件时有发生。
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是完全能够在合作、协商、协调、依法调处的基础上得到解决的。要正确把握其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在劳动关系矛盾面前,绕过去不行,必须直接面对;视而不见不行,必须紧紧抓在手上;粗暴简单不行,必须主动科学依法;消极避让不行,必须作为工会工作的主题,予以担当。
(作者系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