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增强区县发展内生动力

重庆:增强区县发展内生动力

—— 学习贯彻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活力才能蓬勃发展。充分激发各区县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区县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是划分五大功能区的重要目的。

区县发展内生动力是指区县自身具有的对区县发展起内在推动作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对任何地方来说,激发和增强内生动力都是长期努力的目标。只有把地区发展的重心放到推动整体战略转型和深层改革上来,在“一盘棋”的战略全局下找准自身科学定位,找出各自特色与比较优势,才能有效激发各区域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科学划分五大功能区正是在“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从我市各区域、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差异较大的市情出发,对各区域实行分类指导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考核标准,从而引导各区县找准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以良性循环驱动并增强区县发展内生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区域板块及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晰、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恶性竞争,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全市整体功能弱化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比如有些区县脱离本地实际,不管自然环境是否允许、资源承载能力是否足够,一哄而上搞工业园区、上项目,导致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无序竞争,资源配置失衡,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结果,一些费尽气力引进的项目“水土不服”,不仅产生不了效益,还成为当地的包袱,大大削弱了相关区县的发展积极性。划分功能区就是要解决区县发展中存在的定位不明确,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等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在战略转型、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能发挥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循环增长的特色道路,以简政放权激发区县活力,以科学的、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为区县发展增长动力。

要保障功能区划分的目的得到实现,激发区县发展的内生动力,就要像体育比赛一样,将不同科目、不同重量级的“选手”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各项目组确定统一的比赛“规则”,这样的竞争才是合理而公平的。然后再根据各“项目组”自然禀赋、基础条件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对重点开发地区,要提高其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生态涵养保护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考核权重。考核内容的分类制定,考核指标的差别化要求,是导向也是压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区县发展的积极性,释放发展生机,也有利于克服观望心理,解决“等、靠、要”的思想问题。因为每个“项目组”都有冠亚军,从而也就使不同条件的区县有了发展的自信心。

要激发区县发展内生动力,就要根据各区县所在区位、资源条件,所处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力,加大区县发展自主权。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向区县放权,更好地发挥区县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这与五大功能区划分是相呼应的。在行政权进一步下放后,能否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用好这些权力,对各区县都是一大考验。用不用得好行政权,最重要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各区县能否按照科学划分功能区的要求迅速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路径、细化发展举措,使改革发展的活力进一步释放,形成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新局面。

本文关键词: 区县发展内生动力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