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活泼泼的 有生命的历史”

探求“活泼泼的 有生命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现在的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吗?一些学生的回答不乏以史为鉴之类的泛语,但也有学生说,想要“探求未知”。怎样才能从历史过程中探求未知?在我看来,必须学会思考历史。对历史没有理性的、深层的思考,就不会有未来。

思考历史首先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史事必须达到真实可信。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为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之子)立传,赞其收集古籍、明知深察的治学精神可嘉,称其美德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信其必“留其真”于世。在班固眼中,刘德对中国古典文化力求精深义达,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基础上,才从中去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因此,要善待、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传承,不允许随意歪曲、篡改历史事实,割断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在这方面,历史上确实留着惨痛的教训。

自秦统一以来,无论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专制主义政治对古代思想文化的莫大摧残,其恶果在于,从根本上模糊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从而使后世忘却民族完整的历史。汉代知识分子格外尊重历史(司马迁作《史记》可为证,他立志创出“实录”,留下信史),力图倾全力挽救业已惨遭灭绝的古代文化学术,当然要力行“实事求是”,并努力使之成为整个学界不可逆转的学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实事求是”体现着中国文化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反映了中国学术史发展之必然。

无须讳言,在现实的历史研究和解释中,有些事实会被人为地回避,有些事实会被人为地歪曲,有些事实甚至会被人为地篡改,极大地危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研究是一种有责任的、公共的研究,它要求研究者不应抱有任何偏见,既不能“因人立言”,也不能“因人废言”。它也要求研究者一定要出于良知,排除干扰,努力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思考历史的目的是增长和积累史识,真正达到知史的境界。人们一定非常关注其结果,但事实上,其过程更为重要。“史识”是不为偏见所拘的客观态度,它包含着深刻的思辨。

能否保持客观的态度,与历史认识论问题紧密相关。在中国现代,是李大钊开启了对于历史认识论的探究,其代表作便是《史观》。李大钊对历史认识论的探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史观、史观与历史、史观与人生观、今古论与历史之价值。他提出,要探求“活泼泼的有生命的历史”。“活历史”的内涵就是:历史的进步性、历史进程中的人性、历史学家的自律性。他指出,“实在的事实是一成不变的,而历史事实的知识则是随时变动的;记录里的历史是印板的,解喻中的历史是生动的。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所以历史观是随时变化的,是生动无己的,是含有进步的”。

思考历史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实现真正知史,就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实现理性的复归;向历史中寻找人生、寻找世界,寻找自己的追求;从历史知识中发现社会发展变化的本质,完善自我的思想修养。从自身的研究中,我曾经总结出一条认知理路,体现着“史识”的价值。概括起来就是,要从现实当中发现问题,回到历史当中进行思考,让历史告诉未来。

(作者为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