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回应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国务院相关部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昨天,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简称《意见》),作出上述规定。
发布会
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发布会
《意见》强调,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其中提到要建立重要政府信息及热点问题定期有序发布机制。
《意见》还提出,部分与宏观经济、民生和社会关注问题联系密切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每年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每季度要出席一次。此外,对新闻发布会的频次也规定为“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
在舆情回应方面,《意见》称,回应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
解读 发言人要“敢说、爱说、会说”
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直言,2008年至今,新闻发言人制度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后退”。“我们那个时候就建立了定时定点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制度,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太多部委机关建立了这种发布制度。”王旭明说。
“现在新闻发言人普遍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必须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看来,政府信息公开的缺位也存在体制和人才问题。“有些部门,没有人来做信息公开的工作,或者新闻发言人根本不了解情况,就会导致信息公开做得不好。”姜明安说。
一直以来,新闻发言人都被认为是一个“高危行业”,由于“说错话”而离职的事例也偶有发生。“现在有这么一种认识,做错了事情没关系,但说错了话就不行。”王旭明说。
他建议,新闻发言人的培养机制必须尽快建立起来,新闻发言人也应该由现在的职务化改为职业化,从而培养出大批的职业新闻发言人。“让新闻发言人敢说、爱说、会说,这样才能够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府部门与群众的沟通。”
王旭明说,在推出例行新闻发布会的制度安排之后,会激励政府部门培养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也会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步。
回应热点
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回应热点
《意见》提出,对于涉及政务活动的舆情和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要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回应并发布权威信息,政府部门负责人应主动到政府网站接受在线访谈。
解读 部分政府网站不更新、不维护
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开设了政府官方网站,北京等大都市以及中央级单位的网站相对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然而不少地方政府网站却不尽如人意。“不少是死网站,不更新不维护,或者只发布一些对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意义的新闻和内容。”周汉华说,“网络是个很好的平台,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目前,不少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以政策内容和领导活动为主,在周汉华和王旭明看来,这些内容缺乏服务性。“一方面是领导不重视,也有懒政思想在作祟。”姜明安说。
王旭明认为,需要把政策文件的语言,转化成新闻语言,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他说,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信息公开这一环节,并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所以政府网站就只有领导讲话和文件。姜明安表示,在不少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存在“能拖就拖”、隐瞒事实甚至拒绝回应的情况,因此《意见》提出在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征求民意
重大决策须网上征求民意
《意见》指出,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解读 网络征求意见要让公众看到效果
通过网络征集群众意见,是信息化时代低成本而高效率的方式之一。周汉华说,“这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政府网站有人看,可读性强,这样才会有人来参与;另一方面,必须让群众知道自己参与的意见有效果。”
此前,假日办通过各大网站的调查问卷征集放假安排,仅不到3天就有超过200万人次参与,不少网友提议“不再挪假”。
周汉华举例说,如果明年放假安排吸纳了网络调查的意见,以后公众就会更积极地参与这类调查,“如果参与了还是没效果,就像听证会完了就涨价一样,那公众的积极性就会低了。”
周汉华指出,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在国内外都是大趋势。
新媒体
用微博微信等与公众互动
《意见》中指出,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同时,官微要加强审核登记并完善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舆情监测也在《意见》中被反复提及,主管部门被要求在重要舆情上形成监测报告,转交给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并予以回应。
解读 官微需要“活跃”起来
周汉华表示,在社交媒体兴起之后,不少政府部门都相继开通了政务微博微信,但和网站一样,部分微博微信停留在不更新不维护的状态,这使得社交媒体丧失了原本的作用。
“你要想有粉丝,就得有活跃度。”周汉华说,因此政务微博微信要想发挥作用,也需要“活跃”起来。这其中不仅包括及时地发布消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微博互动。在形成互动之后,公众的声音向政府部门传递的渠道也就形成了。
“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非常有利于了解民情。”周汉华说,通过网友的转发、评论,微博微信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实现舆情监测。
“有些政府部门,现在已经落在了信息化的后边,自己不用还不让别人用,这并不利于政府信息公开。”周汉华说。
政府部门回应公众关切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在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国务院相关部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昨天,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简称《意见》),作出上述规定。
专家分析
真正实现信息公开还需要立法
《意见》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及时,面对公众关切不回应、不发声等问题,易使公众产生误解或质疑,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早在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政府信息公开被固定在法律框架之下。去年和今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在今年7月份发布的《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中,从财政预决算、三公、行政审批,到食药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信息,都被列入重点工作安排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表示,随着政治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对于信息公开的要求更高,同时谣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使得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存在信息公开内容不足,以多种理由拒绝公开信息。《意见》的出台既有现实需求,也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的工作方式和执政理念。
姜明安认为,《意见》的内容体现了未来政府信息公开的几大方向,包括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强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增加官民互动等。“要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还需要通过立法的手段,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内容固化成法律。”姜明安说。本版文/本报记者 罗丹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