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为核心定位,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实践部署,更在政党治理、现代化比较、制度变迁、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五个维度实现理论深化与认知突破——既延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又精准回应百年变局下的时代命题。宣讲家网评论栏目特别策划系列评论,紧扣上述五个维度,从学理化建构视角解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层意义,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提供核心密钥。此为系列评论第四期。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为导向,推动社会发展从“生存型保障”向“品质型提升”跨越,构建起“物质—精神—情感”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
发展目标升级:从“民生福祉”到“品质生活”的价值跃升
“十四五”规划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为目标,重点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为民生事业筑牢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确立为新阶段主要目标,推动民生事业从“强保障”向“提品质”迈进,实现了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跃升。
这种跃升体现在:其一,物质层面从收入增长到品质改善,更注重收入分配公平、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率被列为“十五五”规划目标之一,意味着提振消费将成为未来政策重点;其二,精神层面从文化供给到文化自信,通过文化强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时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将超过5.0%;其三,情感层面从权益保障到幸福体验,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育服务、医疗资源均衡等民生工程。
这种价值跃升,深刻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西方“高福利陷阱”不同,中国的社会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与民生同步推进,通过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的路径,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为现代化注入了持续的社会活力。

2025年10月11日,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候鸟飞翔,成群野生麋鹿悠闲散步,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孙家录摄)
发展动能转换:从“政府供给”到“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社会发展动能从“政府单一供给”向“多元主体协同”转换。
这种转换体现在:其一,在民生服务上,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推动养老、教育等领域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其二,在社会治理上,构建基层自治机制,完善村(居)民议事会、数字议事厅等平台,“十四五”期间,全国调解组织年均调解各类纠纷近1600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其三,在公共参与上,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就是将规划的顶层设计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机结合在一起,开门做规划,让规划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事实上,我国在社会发展中注重政府与社会协同的做法,深刻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与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在社会治理中的融合与实践,既保证了发展的公平性,又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为发展中国家民生改善提供了新范式。
发展均衡性提升:从“城乡分割”到“融合发展”的结构优化
城乡发展失衡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难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要战略部署,提出“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种转型体现在:其一,要素融合上,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加速形成“城归人才+乡土资源”联动格局,2024年全国共约招募3.44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支教、支农、支医等领域有效弥补基层专业人才缺口,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实现质的跃升;其二,服务融合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共享。2025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旨在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该计划提出到2030年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通过八大行动实施扩资源、提质量、强保障等五大任务。截至2024底,全国已有2188个县(市、区)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全面覆盖;其三,产业融合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融合,带动农村产业全链条延伸、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农村产业要素集聚,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的发展路径优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必将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根基。
作者 | 周峰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