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和未来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不尽如人意
2009年国务院出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若干意见。2012年5月《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上海要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实现航运要素和资源集聚:港口、机场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凭借世界第一的吞吐量、到港船舶的大型化程度和高密度航班,上海已经成为国际航运船舶物流中心。但由于存在法律、税收、金融等方面的短板,距离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并且已经从着力营造硬件能力为主的阶段转向硬件能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并举的阶段,但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试验区将积极发挥外高桥、洋山、浦东空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济等产业。具体而言,将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充分发挥上海的区域优势,利用中资“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户登记。简化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流程,形成高效率的船籍登记制度。放宽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国际船舶运输企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业务。
此外,设立自贸试验区将促使海事服务发生革命性改变,除了港航企业的货物、运输工具会发生变化外,相关海事法律、法规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海事部门正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研究推出海运方面的一些配套政策,这些政策将有效改善自贸区海运管理,为相关航运企业提速增效。目前在洋山保税港区推出的保税船舶登记制度将升级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旨在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在准入条件方面会有一定的放开。
尽管海运方面直接放开的内容并不多,但试验区对航运最大的利好就是金融放开。历史证明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是相伴而生的。航运中心的金融业发展将解决港航企业的资金困境,充分发挥它在航运投资、融资、结算和海上保险中的作用,而运输生产本身也就是国际范围内资金流转的过程。所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必然惠及航运。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未来之路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具体任务包括:到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300万标箱,继续位居世界港口前列;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50万吨,位居世界机场前列;出入境邮轮及邮轮旅客达到500艘次、100万人次,初步建成邮轮母港基地;在上海登记注册的国际航运船舶超过400艘;上海二手船舶交易突破100亿元;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航运经纪、船舶管理、航运服务代理以及海事法律、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也就是说,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不但要在传统的港口航运业务方面继续保持优势,重点是大力推进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航运金融,属于航运上游产业,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航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上海目前在发展航运金融方面的努力方向是:建立完善航运金融服务功能体系、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加快发展航运保险业务、积极探索航运指数衍生品市场。而所有这些将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随着金融的放开而进入加速度发展期。
上海VS新加坡:竞争亚太供应链枢纽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9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了一篇题为《上海自贸区把新加坡当假想敌》的文章,指出“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的文件,在全面推进亚太营运商计划一项提出以新加坡等国家为竞争对象,希望上海自贸区能逐步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总部”。报道一出,被国内外各大媒体转发。无论中国方面是否明确这样表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确有和新加坡竞争亚太供应链枢纽的意思。新加坡长期是亚太地区的供应链枢纽,也是国际金融和航运的双中心。但近年来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加坡的优势地位的确遭到撼动——宜家、麦当劳、通用汽车等知名企业把亚太区总部从新加坡搬到了上海。
但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在短期内无法比肩新加坡。新加坡原本属于中转型的航运中心,但近年来因为抓住国际货运市场东移的机遇,努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成为既有实体船运又有海事服务的航运中心。除了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高端人才聚集等因素以外,新加坡政策稳定,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司法体系也是吸引很多航运企业、海事组织和机构纷纷入驻新加坡的原因。此外,新加坡还推出向非新加坡籍的船运企业提供政府优惠扶持,不仅冲击纽约、鹿特丹这些老牌国际航运中心,甚至叫板国际海运服务中心的伦敦,直接瞄准国际航运中心一哥的位子。上海尽管拥有长江经济带腹地,也有世界第一的吞吐量,但由于航运服务业的严重落后短期内无法赶超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航运企业如何积极应对自贸试验区的设立
透过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结合李克强总理不久前给英国《金融时报》的署名撰文,媒体将李克强总理的施政路线概括为三个要素:认可经济增速中枢下移而拒绝短期刺激;以自贸区等制度建设促进开放,带动新一轮改革;激活市场活力。的确,在前面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种种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总理坚持改革的决心——“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这就更加督促我们要认清形势,早作部署。受国际经济贸易大势影响,航运复苏困难重重,前途暗淡。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给航运企业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除了勇敢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一、认真研读自贸试验区有关航运的政策,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将政策用足。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正式挂牌,届时相关细则也会推出。先期启动的56项试点主要涉及贸易、航运和物流及少部分金融开放,年底前再启动42项试点。有关保税船舶登记、税收减免等内容直接关系航运企业的成本,航运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尽早选择。
二、牢牢抓住试验区金融自由化的机遇,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大海外投资力度。但是,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也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运企业要在这方面加强培训,提高实战水平。
三、借势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考虑发展航运金融等中、高端服务业。打造现代“航运经济”包括航运产业链和监管服务链两个链条上的多个环节,自贸区将助力发展由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派生的“第四产业”甚至“四点五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在原有单一的物流供应链竞争,借此东风向产业链两边延伸。在供需关系的机构性失衡,很难使航运企业可以通过单纯的海上运输获利。中国的航商需利用上海亚太供应链枢纽的地位,加强在物流领域的投入以及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在这方面外资公司已经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中资公司需迎头赶上。
四、抢占黄金水道,深度开发长江。自贸区对长江经济带必然释放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内的航运企业应充分挖掘这一全球最大的内河航道的潜力,加大长江开发力度,借助上港集团的长江战略,寻求支线承运商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打造长江支线网络平台。同时,结合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的要“在中西部铁路项目上保持合理的投资力度”,发展多式联运,通过海铁结合来挖掘长江经济带的巨大潜能。
五、积极响应自贸区鼓励“中转”的政策,在航线设计方面多下工夫。自贸区的设立将解决起运港退税问题,这对于国内中转是利好。很快会实施的“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是中资企业的福音,但也意味着下一步资班轮也可能被允许沿海捎带。无论如何,国有航运企业的原有优势和既得利益不仅会受到来自资班轮公司的挑战,同样也会受到来自民营企业的威胁。
六、专业发展东南亚等近洋航线。李克强总理为金融时报撰文中明确“我们将继续支持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推动与相关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目前上海最大优势之一是其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不仅拥有广大的腹地,而且是向外连接日韩、东南亚的最近交汇点。航运企业不应忽略近洋航线的货运需求。而且,面对TPP和TTIP,中国近期极有可能全面加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中澳自贸协定的谈判。如果今年能够与韩国在自贸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国之间的贸易将会更上一个台阶。但目前中韩航线上,第三方捎带越来越多,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近洋航线已经被瓜分殆尽——日本市场被中国民营企业占领;韩国市场被韩国和中国的民营中小航商领跑;港台企业雄霸东南亚航线。国有大型航运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市场地位也全无往日的风光。在疲于应对欧美干线上P3即将横空出世的同时,国有大型航运企业也应腾出部分精力关注一下近洋航线。
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挂牌,关于区内自由的种种猜测和想像将被一一印证。我们期待试验区试验成功,为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提供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平竞争的时代已经临近,我们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我们和外资比起来不再有特权和保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在开放的市场中获胜。
作者单位: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