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世界预期之二:中国经济突破疑问稳发展

中国改革世界预期之二:中国经济突破疑问稳发展

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会否引发“中国式”债务危机、美联储开启量化宽松退出会否冲击中国楼市……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的疑问中,2014年中国踏上改革新征程。

全球经济阴晴不定,中国转型之路漫漫,内外风险因素交织令多空激辩。观点不同,但论者都试图探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以及隐含的深层次问题。而换个角度,“看空”者恰恰是预警者,利于决策层管控风险和实施有效宏观治理。

“中国经济年增速在7%到8%,同时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和充足的银行存款,中国政府有能力偿还政府债务,”标普主权评级部门董事总经理慕克吉如是说。标普称不改变对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

日本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则担心,新兴市场外逃资金将中国作为避风港,加之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涌入中国令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国家外汇管理局认为,2014年热钱流入和流出中国的风险并存。

而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看来,中国经济基本面总体上未变。“研究判断中国经济运行的走势一定要看基本面,一定要抓基本格局。这个基本格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建设的大格局仍然在推进过程中。这个推进过程,既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消费需求,还会改进供给的效率。”

2013年,中国经济“软着陆”,减速而未失速,增长率7.7%,消费价格增幅2.6%,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50%。此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升至46.1%,首超第二产业;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高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的增速。

数据背后,调结构与转方式悄然变化。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起伏中总能强势增长,其“韧性”令人信服。究其原因,中国顺“势”而为:国际上应和平发展之势,国内则合改革开放之势。

回顾历史,中国经改的主线就是市场化。有学者直言,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顺市场之势激发经济活力,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化。“中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已近20年,为什么成效不够显著?根源就在于体制性障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市场化改革破题经济转型升级。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乔基姆·费尔斯也认为,中国将由传统国有企业推动的高杠杆增长转向全新的改革式增长。金融市场化以及个人和社会自由化投资将改进现有的资源配置效率,完成向消费主导式经济增长的转变。摆在政府眼前的大问题是如何推进改革的具体实施。

从“国进民退”转为“民进国强”,政府势必要厘清与市场的边界,为市场让路。自今年3月1日起,工商总局将停止企业年检。简政放权举措频频,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角色向服务和监管者转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不久预计,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7.5%和7.3%,比之前的预测值分别上调0.3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从近期公布的数据看,年初中国经济起步平稳,制造业、物价和外贸等总体向好。外部需求在改善,内部结构在优化,利好因素的积聚助于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对中国而言,改革之路挑战巨大,不进则退。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好效率与公平,这是对决策层的真正考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