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贫血就要补血。实际真是这样吗?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贫血就要补血。因此,一些补血药、补血偏方十分盛行,有补血功能的红枣、枸杞、当归等中药更是卖得很火。贫血真的就一定要补血吗?笔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从医学上看,生活中认识的贫血、补血与医学上的贫血、补血,在概念及范围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
贫血是症不是病
从医学的角度看,什么是贫血呢?北京中科血康血液病医学研究首席专家张广蕊教授指出,贫血就是指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贫血一般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比如蹲一下再起来就会感觉到头晕眼花,这也是贫血的明显症状。贫血的人,通常面色十分憔悴、苍白,没有什么精神。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及分析引起的贫血的病种分类。假如只是看到贫血,没有及时查明并治疗贫血背后的更重要病症,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王文生主任医师指出,造成贫血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细胞、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原料的异常影响红细胞生成,可形成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二是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受损或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都可能导致贫血。三是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造血原料是指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铁、铜、锌等)等。任何一种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都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其中,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素合成,该类贫血又被称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