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开发区人民检察院 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实践群众路线,成功地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成功地运用到中国实际,解决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也是群众路线之所以能成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原因之一。
一、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
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从主体性、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层次,系统地回答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党的宗旨和党的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等根本性的问题。
(一)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中共七大开幕式上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是群众路线的主体性哲学内涵的最好注脚。
建立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了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具有能动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体现,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党的群众路线,开宗明义地提出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指出人民群众在党的事业居于中心地位,党的所有工作均应当围绕人民群众开展,而且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这就表明,人民群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党和人民群众共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但是党的政策、方针等必须围绕和体现人民群众的需求,党的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开展。脱离了人民群众,党的性质也必然发生变化,党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意义,实现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对此,邓小平同志简要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可以说,只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变,群众路线的生命力就不会减弱。而在当前形势下,随着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群众路线也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为党的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二)群众路线体现的认识论。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
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以至无限循环的过程。把它应用到群众工作中,就变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到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通过这样的认识论,不仅确保党的工作不仅能够完全符合群众期望和需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明确提出要“直接到群众中去听意见”,要“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认识论的具体应用和体现,从根本上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使党的工作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促进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三)群众路线蕴含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法,是解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具体到群众路线,就是如何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对此有过生动的表述,“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 ,党章进一步表述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中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既包含对群众对党要求,即党的政策、方针要反映群众要求和实际;也要求党对群众的领导,即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就要求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把服务群众与领导群众相结合,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与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相结合,转换工作作风与树立社会正气相结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