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走出“文革”思维
《思想者》:其实,把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排成老大老二这种思维定式就是“姓资姓社”说法的延伸。按说,思想解放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可是“姓资姓社”的思维惯性为什么这么根深蒂固呢?
王大明:小平同志的一个最大功劳是开启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我觉得你说的这种现象证明我们现在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啊。从根子上说,这更与我们对“文革”思维的清算不够有关。
“文革”10年,给我们民族造成的思想束缚是不应低估的。对“文革”思维的危害不应该淡化,你淡化,左的东西、平均主义的东西就会抬头。在极左的年代,人们总认为,左比右好,左才是革命的,所以,今天“宁左勿右”这一套才会打而不倒。
《思想者》:能不能这么说:只有彻底清算“文革”思维,我们的思想才能真正解放?
王大明:我同意你的说法。“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文革”的极左年代“造神愚民”,根本没有思想自由,也不允许每个人思想,人们只能有一种思维,一种语言,一种表述,而且连顺序都不能改变。这种思想僵化的状态下何谈民主,何谈平等,何谈尊严,何谈创新……人才怎么可能涌现?社会还能发展吗?
小平同志在1987年总结历史经验时语重心长地指出:“几十年的‘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但最大的危险还是‘左’。习惯了,人们的思想不容易改变。”
所以,今天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都必须走出“文革”思维。
公平正义不是平均主义
《思想者》:在您的文集里,我们看到,2012年您就著文《做公平正义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可是今天也有一种说法,现在倡导公平正义,是不是又要回到平均主义呢?
王大明:当然不是。人们发现今天的改革与1978年、1992年不一样了,那时候的保守势力认为改革是姓“资”不姓“社”。今天没有人公开反对改革了,可是改革却好像走不动了。我觉得动力不足的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共同认可、超越利益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红线就是“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改革再出发新的突破口,使利益各方最大限度达成共识。
所谓公平正义,十八大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这三大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党既强调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是讲民生;也强调公平正义保障人的尊严,这是讲民权。所以,实现公平正义,是实践,是制度设计,更有价值理想,这是改革再出发的目标。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我们不仅讲发展,还要讲公平发展;不仅讲维稳,还要讲维权;不仅讲民生,还要讲民主。
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思想,也是我们这些老同志、老一代共产党员当年参加革命的终极追求。
而我们曾经流行的“大锅饭”、平均主义,那是貌似公平,恰恰对努力工作的人不公平,而且形成了养懒汉的一个低效率导向,那是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所以必须铲除。
我们今天倡导的公平正义不是平均主义,我们走共同富裕的路也不是平均主义。
《思想者》:谢谢。(记者 聂北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