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发表的100余篇重要讲话中,30多次讲到“敢于担当”问题。他强调指出,“敢于担当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领导干部必须敢于担当、能够敢于担当,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贡献全部聪明才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多事情不是不明白缺“应当”,而是不去干、干不好缺“担当”。有了过硬的能力素质才能真担当。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敢于担当的能力素质,有效肩负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历史重任。
忠诚使命,强化担当之责
敢于担当源于忠诚使命,忠诚使命才能敢于担当。我军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是军队建设发展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建设强大军队是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现在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我们肩上,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
一要认清担当是领导职责所系。从本质上说,领导就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想负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就是失职、渎职,就不配做一名领导干部。面对职责使命的要求,每一名领导同志都应懂得担当就是责任,尽责就要担当,坚决克服只想保“位子”、不去挑“担子”,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和行为。二要认清担当是使命任务所迫。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敢于担当,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尤其需要敢于担当。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解放和发展战斗力,同样需要敢作为、敢担当。缺乏担当精神和负责态度,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只能使矛盾越积越深,问题越来越多,强军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三要认清担当是人民群众和官兵所盼。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向导、人民利益的代表,其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喜欢敢于负责、造福一方的干部,鄙视敷衍塞责、无所作为的领导。“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忠诚使命,谋其政、尽其责,跑好强军兴军接力赛中自己这一棒。
锤炼党性,锻造担当之勇
担当就是担责任、担风险,担当就要有敢于负责的勇气。勇气源于哪里?源于坚强的党性。习主席指出:“敢于担当,首先要党性坚强。”习主席在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军委常务会议上就表示,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样重要的岗位,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我们要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为念,以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念。习主席还强调,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三个为念”、“三个第一”,是对军队领导干部党性最根本、最直接的要求。无论担负什么工作、处于什么岗位,领导干部都要以坚强的党性原则,全力以赴,尽心尽职,不能有丝毫懈怠。
锤炼党性、敢于担当,需有四不怕精神,一是不怕得罪人。敢于担当就要触及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动一些人的“奶酪”。比如,军队改革有利益调整问题,涉及单位的撤并降改,关系个人的进退去留;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有些人会感到“不习惯”、“不舒服”。如果怕得罪人、怕丢选票,就什么也推不动、什么也干不成。这就要求立党为公,摒弃个人私心杂念,勇于摆脱既得利益的羁绊。二是不怕被误解。领导干部做决策、抓工作,总会遇到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一些人往往会考虑前者,而领导要更多地考虑后者。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从党的事业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认准的事情敢拍板、敢作为,同时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三是不怕遭非议。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很多情况下就不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需要创新、需要突破、需要改变,由此就可能招致“逞能”等闲言碎语甚至被嫉恨。这就要求做到不畏流言蜚语,敢闯新路、敢开先河。四是不怕遇挫折。强国梦、强军梦决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领导工作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推进深化改革没有轻车熟路可走,没有现成经验可用,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遇到矛盾和困难坚持迎难而上,不达目的不罢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