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深入展开。中央要求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到实处,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打着学习交流名义,吃喝接待有所抬头。此外,闭门造车写材料、自我批评虚多实少等现象较为突出。
一天接待10批参观,公款吃喝暗藏其中
在东部某市,一些历史文化场馆挂牌成为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点,各地前来交流学习的党政团体络绎不绝。当地一纪念馆馆长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外地党政团体日益增多,平均每天接待10批次左右。
“除了安排参观、讲座等课程,吃喝接待也必不可少。”一位负责接待的干部说,普通学员大都安排自助餐,但一些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大都要安排专门宴请。不仅标准不低,当地领导也要到场作陪。“为安全起见,一般安排在部门内部食堂。”
“上有中央禁令,下有百姓监督,赤裸裸的吃喝基本没有了,要吃也要借着开会、活动的名义。最近,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明显增多,相应的财政开支也在增加。”一乡镇干部透露,活动之余,有的前来学习的团体还会安排一些旅游项目。
除了借工作名义吃喝,一些会务活动中也存在巨大公款浪费。多位基层干部反映,以会务活动中的一次性消耗品为例,一个双面座签市场价为4元,按参与人员100人计算,仅座签就需花费400元,加上矿泉水、交通等费用,一个中等规模的会议至少要花费数千元,有的动辄上万元。“这些费用很隐蔽,一般人很难发现其中存在浪费。”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蔡霞表示,八项规定出台一年多来,党风政风有所好转,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下一步,各级政府还应保持高压态势,推动反“四风”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闭门造车、蜻蜓点水,基层干部咋成“群众”
抄袭,这个曾经只是学生应付老师的做法,如今却是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惯用招数。“上级文件摘一段,领导讲话抄两句,先谈认识,后说体会,实际内容蜻蜓点水”;“强调重要性,突出必要性,昭示紧迫性,回避问题性”……一些基层干部为应付上级检查,纷纷总结出教育实践活动的发言诀窍。
在一些地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看不到”群众。有基层干部反映,一些领导即使下到田间地头、厂矿工地,见到的所谓群众也多是基层干部,很少能和一线的普通工人、农民对话。
记者参加一个县举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参会的三个“群众代表”,一个是大学生村官,两个是退休老干部。工作人员坦言:“原打算邀请一些普通市民代表,但有领导担心,万一‘真群众’反映了棘手的问题,让领导下不来台,该怎么应对?”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认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理应更接地气。之所以出现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把群众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