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规划编制一定要接地气
新村建设规划要做到接地气、重实际、合要求,建议参加编制的相关人员进行“蹲点式”规划,深入具体区域长期蹲点,深度介入,充分了解农民的真正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基因、乡土资源、产业基础等情况,力求规划彰显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防止出现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脸谱化”现象。
建立完善编制前、编制中、编制后的工作机制。编制前要确定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借鉴、吸收国内外“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要夯实规划编制研究基础,根据具体规划的层面,建议展开“蹲点式”的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规划点的相关信息。健全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建立驻点调研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协作对话交流机制、群众参与机制、评估论证机制等。编制中要求规划班子前移规划点,驻点规划,进一步加强实地勘察。注重全域规划、一体布局,做好具体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村落民居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衔接配套,确保规划和设计符合产业布局、地域特色。规划要考虑古旧建筑、古树、古村、古宅、古祠堂等保护,对空置老宅应考虑重新整合规划。编制后要严格实施规划公示、评议,根据规划实施状况反思编制工作,对规划的编制、评估、决策与实施进行总结。
新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特色化。规划特色化就是四川省域总规要区别其他省的规划,具有四川特点、具有四川风格、具有四川气魄。县域规划、村级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首先要有农村特色,要有前庭后院、房前屋后、瓜熟稻香等,要能让人看见山、看见水;其次要有地域特色,要体现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等不同地域类型特点,平原地区要有一马平川,横纵延伸感,贫困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力求旧貌换新颜;最后要有民族特色,四川是多民族省份,彝区、藏区、羌区等民族地区要体现民族风情,有民族风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