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尊自信失落的现状,习近平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因此,他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频频提及中华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
习近平这些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抓住了文化强国战略的根脉。事实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包括很多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例如《礼记·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其实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积淀,中国古代渐渐形成了全民族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勇等一系列的表达,虽然主要是围绕着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但同样影响着社会与国家,对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秦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少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一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是做人要有信仰、有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是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主张积极入世、报国救世;五是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制天命而用之”;六是厚德仁民的人本精神:“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七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八是包容多样、尊重他人的民主精神:“君子和而不同”;九是尊重规律、“道法自然”的哲理智慧:主张“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
当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远非仅仅以上九个方面,围绕治国、理政、统兵、作战、励志、勤学、礼贤、智谋、实践、哲理、文艺、体育、中医等方面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都是文化强国建设重要的文化资源。只要遵循习近平的思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文化强国建设必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魅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