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能让孩子学习更好,但会影响性格形成
市民王女士的孩子在巴南区读初一,在听说河北这所中学的举措后,她表示,这种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王女士说,可是小孩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上课有点小动作也很正常,如果孩子为了表现好,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那对性格的形成可能会造成很大影响。王女士说,她能理解学校的这种做法但不支持,“严格的监管,听话的孩子是会更多,但是创造力会更低。”
家住在杨家坪的胡先生则表示认同这种做法。胡先生说,他的女儿刚上初一,学习任务繁重,但班上总有一些调皮的男生在课上、课下搞恶作剧,影响孩子学习。“如果有班主任在后面时不时地看着,班上上课的纪律肯定会好很多。”
市民李女士家住在北碚,她既是一名初三学生的母亲,也是一位中学教师。昨天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支持,“这种做法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做作业等情况,及时解决有效的问题,并对学生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督。”
老师:严格监管不起作用,学生易产生负面情绪
“我觉得这种严格监管不会起什么作用,学生听不听话主要还是在于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如果管理有方,学生是不会在背后捣乱的。”在九龙坡区一所中学教书的黄老师表示不太理解这种做法。他认为,过分监管,会令学生没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重庆第十八中学教师褚云生曾做过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昨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不赞同这种做法。“学生肯定很反感,上课时也会分心。采取这个措施,既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还会让学生误以为老师对自己不信任,更无力主动学习。”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该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提供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这个关系必须定位准确。”孙秀军是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的语文老师,他不是很赞同把办公室和教室连起来。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向往独立自主,这样的举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老师来说也不自由,课下老师们也需要独立的空间。
专家声音:别用老眼光评价创新,老师不仅仅是管理者
“若是基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项举措确实不妥。但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那它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11月2日,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不要光凭表面现象下判断,更应该关注这项举措的具体执行方式。
熊丙奇认为,探讨这项举措的关键在于学校“怎么去做”。熊丙奇举例说,通常学校里,班主任的办公室和学生教室有一定距离,在大学里就更远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要找老师都很麻烦。“这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该中学的举措,从空间上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即便施行初期,学生中会有反感的声音,但只要沟通解决好了,无形中反而有助于班级文化建设,让老师跟学生走得更近,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班级氛围吗?”
熊丙奇说,网上的负面声音主要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发表的,用固化的思维去推论这项举措是在管理学生。如此一来,观点有失偏颇。无限放大后,再上纲上线,最终只会阻碍创新,让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停滞不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