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背后故事”与哲学思想的发展(2)

哲学的“背后故事”与哲学思想的发展(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从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问题角度来思考,我们必将遇到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相关因素”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相关因素”的“规律性现象”是对主要现象和基本现象的补充,是一种“副现象”。它们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马克思主义与方法的关系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争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诞辰和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等。这些带有哲学意义的规律性现象要不要或者可以不可以写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著作呢?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理论目的在于发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发展的规律出发,它们是应该写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的。

谈起事件、人物、思想、流派等“相关因素”在著作中的“写入”,其意义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分事件、人物、思想、流派的性质,只看其历史影响,在著作(与历史同义)中“记上一笔”;第二,具有价值选择和褒贬意味,“写入”著作意味着对一定事件、人物、思想和流派的肯定;第三,通常意义上的“内容包含”。没有这些因素就没有内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不能完全地和客观地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哲学家们以标准的(或专业性的)哲学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在有关著作和活动中直接显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另一种是以非哲学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间接显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该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需要通过哲学家的解读、阐释与发挥而得以呈现。我们不能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与它的两种形态混淆起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形态,分别指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表现形式,是指其中每一形态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们中的每一形态都有两种具体的哲学表现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按其表现的直接性与间接性而划分。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语言、思维方式和文本的表面性质判断一种思想是否为哲学,而忽略或否认在一般理论体系中或在非直接是哲学文本或活动的背后深藏的哲学思想。这是对哲学表现的一种误解。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和常态性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国家主导思想体系功能的发挥,一般是与作为国家主导思想体系总体,即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是融入在这个总体中的。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和性质上具有的与政治的关联性。要认识这个总体中的哲学并将它呈现出来,需要哲学家的解读、阐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哲学的常规表现形式,是以哲学的自身存在和表现形式而存在和表现的哲学。就形式而言,它在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无特殊性可言。它就是作为学科和专业而存在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和性质上具有的与学术的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表现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们是一种形态的哲学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各有所长,因而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并且这种互补性不只在于它们的形式方面,而且在于它们的内容方面。存在于国家主导思想体系中的间接显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更接近于社会生活现实,并且在哲学创新方面往往有突出表现,因而一方面对于那种作为一种学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启发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在内容上不断补充和丰富以直接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