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筑牢社会共识的基座

让法治筑牢社会共识的基座

热议立法法修订,建言司法体制改革,关注法治政府建设,畅谈反腐败立法……如果以全国两会为窗口来观察中国民主政治,“法治”无疑是今年的关键词之一。

“法治”一词在两会内外、全国上下引来广泛关注、激起强烈共鸣,折射出中国“法治时间”进入新阶段。从治国理政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依法治国“快进键”,标定法治中国建设里程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成为“发展总纲”中的重要一环。从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看,无论是巡回法庭的试点,还是“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无论是废除劳教制度,还是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法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都让人充满期待、充满信心。也正因此,在推进法治、厉行法治上,形成了当前最广泛、最牢固的共识。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是计划向市场的转轨,在政治领域则是人治向法治的转型。回首过往,中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法治共识逐渐形成的过程。全国两会的固定化、规范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革”结束,每年一次全国两会纳入制度化轨道;1989年,全国人大议事规程规定会议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2013年,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平权”……越来越多法案在这一场合通过,越来越多诉求在这一平台表达,越来越多监督在这一窗口进行。在政治运行中,法治成为一种基本的规范、一个基本的框架。

对于当前中国,法治的“工具意义”不言而喻。协调利益、定分止争,大到国体政体,小到合同文书,莫不需要法律来规范。除此之外,法律更有超越一时一事的“价值意义”。反对专车软件是不是就可以去上街堵路?支持网络大V是不是就可以无视违法行为?对于类似问题,法治不仅提供了解决手段,更提供了解决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正包含着尊重共同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尊重公共利益的法治价值。

有人说,现代国家首先是一个“制度共同体”。因为奉共同之理、守共同之法,一个社会有了统一性、均质性,人们被纳入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为“国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在法治的作用下,个人更变身为“公民”,拥有了共同的政治身份。从这个角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指向的不仅是治国理政,更是在建立一整套成熟、定型制度的基础上,筑牢社会意识的底座,搭建起当代中国的命运共同体。

两会的声音,形成法治的共鸣。期待这样的共鸣,鼓荡起法治中国建设的风帆,助推“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责任编辑:张小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