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李克强总理在京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级别等同于国务院会议,张高丽副总理也是第一次出席了此类会议。
为何会在当下安排如此“特别”的一次会议?众所周知,近日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将集中公布,各方对此颇为关注。从此前公布的数据和经济运行态势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许多指标出现回升势头。但近期股市危机却加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笔者注意到,座谈会上,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河南、广东、四川、陕西等八省(区)省长(主席)汇报了上半年本省(区)经济走势,并提出了下一步建议。
为何点名这八个省(区)参加座谈会呢?仔细观察发现,这八个省份很有代表性,既包括沿海省份,也有中西部地区,还有经济相对低迷的东北省份代表。此外,它们代表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在各个大区也都很有代表性。所以选择以上省份来开会,既能了解全局,又提高了效率。
八省之中的辽宁、内蒙古、陕西都代表了工业和能源的重化省份。在工业增速持续放缓、能源价格下行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大,稳增长需要突破挑战。
相比之下,东南沿海的广东和江苏这两个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和第二的经济大省则代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新形势。
四川和河南这两个中西部人口和经济大省则代表了中西部加快调整的新路子。近年来,这两个省份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如电子信息产业等比较多,相比沿海,这些省份的外贸出口正在经历逆势增长,如何加快发展成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
至于重工业省份河北,去年以来河北为了治理雾霾和环境污染,主动缩减了部分重工业产能,经济增速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今年一季度该省经济增速仅6.2%,连续2年低速开局,但在环境治理上取得了突出成效,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新探索的省份代表。
会议伊始,李克强开门见山提出希望了解三个问题:一是上半年经济形势,二是下半年经济走势,三是党中央、国务院还需要采取哪些有利于稳增长、促改革和调结构的措施。
汇报结束后,李克强表示,二季度经济运行缓中趋稳,处于合理区间,许多指标出现回升势头。但经济回稳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变数增多,促进经济稳定向好仍要付出很大努力。
而在7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6日的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3日会见新加坡总统、2日法国图卢兹的中法工商峰会以及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部会议上,李克强均提前透露了中国二季度经济总体平稳、部分数据积极向好的信号,并表示有信心实现全年的经济目标。
近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公开表态,从近几个月主要指标的走势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效果已初步显现,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积极变化。从四大核心指标看,由于工业、用电量等指标趋于好转,因此一般认为GDP增速将维持在7%左右的预期目标。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等指标也都保持稳定,处于合理区间。同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效应显现,需求状况有所改善,关键指标开始回暖,改革红利逐渐释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