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蕴:中国人血脉没有穷兵黩武的基因 (2)

习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蕴:中国人血脉没有穷兵黩武的基因 (2)

中国“和”文化蕴涵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

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和谐的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和”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普遍原理和根本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永恒和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曾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和”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具有感化魅力:

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去粗取精”。他谈到,“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中叶,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世界领先长达1500年,但中国从来不靠“力量”进行扩张,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文化文明的和平传播。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出席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曾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明,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习近平曾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