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精神实质 推进政协协商

把握精神实质 推进政协协商

———深入学习《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全面总结各级政协开展协商民主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什么是政协协商民主、为什么要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怎样推进政协协商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更好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把握政协性质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

政协协商民主既有一般协商民主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定涵义。之前,尽管我们一直在研究讨论和探索实践政协协商民主,但对政协协商民主始终缺乏一个准确、严谨的定义。这次《实施意见》在坚持宪法和政协章程确定的政协性质定位的基础上,对政协协商民主给出了权威性的界定,指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这个定义涵盖了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要素,有助于澄清分歧、统一认识。

准确理解和把握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质,一是要充分认识政协协商民主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政协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和完善党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党领导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营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认识政协协商的主体是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既然是个平台,政协就只能说是协商载体,而不是协商主体,是“在”政协协商,而不是“与”政协协商。三是要充分认识政协协商民主是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来实现的。政协的政治协商,固然是协商民主在政协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但不仅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民主监督许多时候也通过协商来实现,参政议政更是充分体现了协商的理念和方式。三者彼此关联、互为补充,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四是要充分认识政协协商的内容是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不仅重大问题要商量,实际问题也要商量,而且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五是要充分认识政协协商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周恩来曾经说过,“到开会的时候才把只有少数人了解的东西或者临时提出的意见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决定,这是旧民主主义议会中议事的办法。”“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最后的表决,主要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六是要充分认识政协协商的目的是努力形成共识。坚持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正确把握人民政协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通过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政协委员畅所欲言,促进不同思想观点交流交融,逐步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取得谅解,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

二、立足具体化程序化,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政协协商的制度规范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强调,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要有必要的制度保证,通过制度实现规范化程序化,这样才能使各项工作保持经常性和有效性,避免随意性和流于形式。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意见》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首个制度性、政策性文件,《实施意见》把重点放在了进一步细化落实中央《意见》关于完善政协协商的要求上,功夫下在了加强政协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如果说中央《意见》是协商民主建设的“规划图”,那么,《实施意见》就是“继续重点加强”政协协商的“施工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