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经济思想(2)

学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经济思想(2)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浙江经济创作着中国人民创新创业的故事。以义乌市为代表的地方经济,“让市场在法治轨道上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市场办成‘义乌的市场’而不是‘义乌政府的市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扩展着“互联网+”的无限空间,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筑梦平台。资源贫乏的浙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用改革实绩、商业模式、实干精神,展示着有浙江特色的发展道路,阐释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事实上,中国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资源禀赋迥异,而人民群众的市场意识也各有特点。因此,浙江经济的具体模式,其他省份难以照搬照套,但蕴含的“一般规律”普遍适用。学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经济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学习浙江如何立足实际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不停激发市场活力,让资本、管理、技术、劳动创造的财富充分涌流。实践表明,改革越是“全面深化”,市场机制越是完善,就越是走向共同富裕。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等的制约,中西部地区摆脱贫困的任务依旧繁重,各地面对的问题也千差万别,然而,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不应该有思想上的束缚;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应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破除利益集团的桎梏。

第三,研究这本文献经济思想的支点,坚定奋斗目标。先进的理论,只有接地气,才有生命力;奋斗的目标,只有合实际,才有凝聚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经济思想,属于中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中国特点、浙江特色、时代特征。它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事实上,最可贵的,是其根本支点。“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清晰的认识,支撑起有逻辑成体系的治理框架,支撑起求真务实出实招的施政理念。而推进浙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经济思想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原动力。浙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取得成绩,生动证明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适用性。当然,“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谋划新篇”,浙江在前进,中国在发展,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决不能在思想上固步自封,在理论上抱残守缺,在机制上因循守旧,在挑战面前畏葸不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间,形成了《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阶段性特征鲜明的思想结晶。这些成果是探索中国道路的理论总结,铺垫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换言之,深刻理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梦”、“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四个全面”等新观点新思路,必须从研读早期著作开始,才能领悟其中“厚积薄发,浑然天成”的战略定力与决策能力。而其中关于发展中国经济的论述,特别是浙江期间的思考,由于浙江经济的领先地位、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地位,成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一把锁钥。学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经济思想,就是从“来源—运用—支点”三个步骤,深入认识这把锁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