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文学风格悟求真务实

从鲁迅文学风格悟求真务实

lu

每读鲁迅的文章,我顿感精神振奋。总想写点什么,但总找不到切入口,或者说鲁迅的用语角度广泛,很难从准确的角度包容其风格来起笔。

居住在那深黑的木质装饰、凝结着阴暗和沉重的老屋里。一边却出乎大家意料的有“百草园”,但也不必有太多的失望,鲁迅散文的传神描写,恰恰说明了文学的巨大魅力。今天看来孩提的鲁迅能进出这样一方“净土”,也实属有幸。“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颇有名气的寿镜吾塾师的教书馆,当年的鲁迅在这里虽受束缚,但却埋深了国学的底子。绍兴有传说中大禹归葬的会稽山,有“十年教训,十年生聚”复国称雄的勾践越王……毛泽东在纪念鲁迅的诗中说:“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一带的传说、人物和深厚的文化思想,必然为鲁迅奠定了丰厚的文学基础。

上世纪60年代,鲁迅的文章因太尖刻曾一度被挑剔,以至被放大和揣测。这或许有些矫枉过正了。

如今细读鲁迅的文章,因人生的阅历与时代的变迁,反而觉得分外切近、别有滋味,特别处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意义更是非同寻常,我则认为可以学习鲁迅文章的求真务实风格。

鲁迅7岁告别“百草园”被送进私塾,直到17岁,先后师从于两个叔祖周玉田和周子京、寿吾镜先生,这些都为他的国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处,扬弃旧文化,发扬新文化。1898年,18岁的鲁迅进入路矿学堂。在接触自然知识的同时,阅读了《天演论》等书籍,深受进化论及自强、自立、自主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但也有糟粕,深深地濡染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性。

一些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态度;一些人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态度;一些人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态度,长期以来,固化为一种人生哲学和性格。这类性格的缺陷,在和平时期,其危害并不为人们所看重、所警觉,但到了国家和民族危机或重大变革时期,其危害就会尽显!

鲁迅为民族为国家大计,不计其身的利害和得失,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坚韧不拔,忘我斗争,批判的锋芒指向一切错误和落后的东西。就是对自己营垒的同志、同学,也毫不留情面。“不为尊者讳,也不为死者讳”甚至对亡友的纪念,也不讳忌他们的缺点,不夸大和拔高他们的优点,有多少人能具这样的胆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不仅时时在解剖别人,也时时在解剖自己。他的批评脱胎于他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责任感,在是非上没有任何妥协、通融、折中的余地,大有壮士断腕的气魄。

今天我们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要具鲁迅这样求真务实的风格,要站在对国家和群众高度负责的角度上,真正做到正本才能清流,激浊才能扬清。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鲁迅这样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坚韧不拔、忘我斗争的精神,批判的锋芒指向“四风”。把学习教育、理论武装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要找准问题,敢于揭短亮丑,切忌避实就虚,敷衍应付,讳疾忌医。要抓住重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以新风新气、新容新貌真正取信于民。

广大党员干部要警钟长鸣,警醒自己对灵魂深处作深刻的拷问,从中体现对国家和群众的情之深、爱之切,确保这次活动取得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