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北板块经济增速下滑,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若论经济发展大环境、大气候,全国大体相同,诸如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难度大,“三期叠加”等因素,但为何东北经济增速却在全国垫底?这其中既有共性方面的原因,更有东北旧体制、旧结构影响尤深积重难返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前10年,东北经济上台阶过万亿成绩显著。然而,对此需要理性分析。由于当时国家宏观调控环境宽松、政策倾斜、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促成东北经济在顺境中快速发展。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东北一些地方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力度,未能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未能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巨量投资拉动和政府强势推动,而不是靠有效需求拉动和市场内生动力推动。虽然GDP增量很大,但东北经济根深蒂固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触及和有效解决,一些地方还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旧体制、旧结构的弊端,甚至产生了“政府权管用、国企钱好挣”的错觉。这种做法类似用激素为患者增重,到头来只能加重病情。于是,在国际经济复苏低迷、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面前,东北经济的先天不足、虚高速度很快便水落石出、支撑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东北现象”是老东北现象的病根未除导致的,新、老东北现象具有同源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虽然实施多年,但一些地方尚未完全摆脱旧体制、旧模式的困扰,尚未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具体表现在:
——经济结构失衡。第二产业仍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仍然偏大,新兴产业偏小;大型国企一柱擎天,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不力。
——“投资饥渴症”突出。在拉动经济的三大引擎上,投资独大,每年动辄上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而投资回报率却逐年走低,不足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不顾偿债能力和投入产出比,埋下了高额负债入不敷出的隐患。
——乱铺摊子,乱上项目。追求所谓“跨越式发展”,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县区,圈地成风,纷纷成立五花八门的开发区、产业园。有的县区开发区缺少商家、门可罗雀,使宝贵耕地变成荒地废地。招商引资饥不择食,竞相出让土地、减免税收,忽略环境友好和市场预期,加重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失衡。
——政府职能错位。一些地方政府在服务上不作为,在行使权力上乱作为。不愿简政放权,热衷组团招商,缺乏真抓实干。习惯于用下指标、搞突击的方式领导经济工作,背离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用“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上述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东北经济便难以爬坡过坎,走上坦途。若干年后,没准还会出现“新新东北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