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热”反思原创力的衰竭与重建(2)

从IP“热”反思原创力的衰竭与重建(2)

原创能力衰竭

影视行业偏向IP借故事

分析影视业IP热的深层原因,是行业对原创的开发不够重视,导致原创能力下降。原创力作为影视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既是对现有故事模式、技术方式的颠覆,也是对新故事价值的发现与重塑,还意味着对隐藏在艺术形态背后人类艺术审美共性、共同规律的多维度拓展。近些年,文艺创作尤其是影视创作出现了重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抄袭与翻拍成风,猎情与艳情泛滥,雷剧烂片屡禁不止,低智商高颜值之作泛滥成灾,违背史实掩盖现实,以哗众取宠的媚俗气质吸引资本,绑架市场。现实题材创作中,很多影视剧脱离生活实际,醉心于婆媳斗、职场斗、多角恋的重复叙事套路,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编剧的创作思路走进死胡同,他们放弃了对生活的真实表达,而对表现虚假浮华生活津津乐道,使影视产品沦为商品流水线上的娱乐产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观众越来越不愿为这种乏味空洞的故事买单,促使影视行业投资者将目标对准了故事类型较为多样化的小说资源。

资本过于狂热

文化秩序亟待扭转和匡正

网络小说版权被炒至天价,职业编剧的稿酬必然被挤压。已经支付高额版权的项目,一般很难再以同样的稿费聘请一流的编剧改编,这极大地影响了IP影视剧的品质。IP热还导致梦幻、玄幻、魔幻等网络小说的主力题材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标签。各种与“幻”沾边的影视作品背景架空时代,故事信马由缰,严重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这种影视剧扎堆涌现,必然影响影视创作的整体质量和未来走向。不仅如此,当资本过于偏向有互联网大数据撑腰、以商业炒作见长的网络小说IP,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反而成为时代文艺的另类,编剧的原创也必然受到非理性排挤。

资本因势利导,信奉丛林法则。然而,思想与情怀终究是冷冰冰的数字和金钱无法代替的,影视剧作品毕竟不是淘宝店里的普通消费品,而是带有情感温度的艺术品。如果在创作中将艺术探索和商业逐利本末倒置,艺术将黯然失色,影视剧就沦为网络粉丝经济的附庸品和娱乐时代的挣钱工具。试想,一旦被资本绑架的文艺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创作者都醉心于虚幻的现实和有人皮无人性的表述,那么艺术和思想将面临严重危机,文化秩序也必然陷入混乱之中。到那时,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将走向何方?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又将走向何方?

IP与原创的争论正是在讨论还要不要在故事中坚持创作者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深度。人类的思想需要传承,不能靠人云亦云的克隆,而是要靠带有独立人格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必须存在于有意义的故事中,蕴含在人性深度与温度的情节之中。对影视创作而言,无论是IP改编还是原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艺术创造力。希望对IP热的冷思考能匡正影视产业的不良之风,激发编剧的原创动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