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精神咏唱

历久弥新的精神咏唱

——抗美援朝主题文艺作品回眸之音乐篇

70年前,我们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2年零9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同样是对我军文艺队伍的一次考验。当年,大批文艺工作者踊跃奔赴战场,深入战斗前线采风创作,以散发硝烟味道的文艺作品反映火热战斗生活,讴歌志愿军将士。此后,抗美援朝主题在军旅文学、音乐歌曲、舞蹈、美术、影视等门类领域涌现一大批精品力作。这些文艺作品,赞颂伟大胜利,抒写英雄精神,将“最可爱的人”的光辉形象,留存在时光长河里。它们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上,发挥着独特作用,为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提供了精神文化力量,在军事文艺乃至新中国文艺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期开始,我们推出“抗美援朝主题文艺作品回眸”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编 者

图①:雄赳赳,气昂昂,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图②:战斗间隙,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口演奏乐曲。图③:《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图④:志愿军第39军文工团文艺战士穿越敌人封锁线,到前线慰问演出。

扫描二维码,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近3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打敢拼,涌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战争期间以及胜利之后,一大批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音乐作品涌现,成为中国人民精神家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年秋,侵略者的炮火已经打到了中朝边境,硝烟给新生的共和国蒙上了战争的乌云。那些已经把“战马改成了耕马,装具改成了农具”的人民子弟兵,不得不重新拿起钢枪,投入紧张的战前训练,准备开赴前线保家卫国。

这一天,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到东北某炮兵部队采访。在贴满了决心书的连队墙报上,一首在战士中广为传诵的诗深深打动了他。

在一次战役结束后,陈伯坚在自己撰写的一篇战地通讯中引用了这首诗,并将其中的“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的好儿郎”改为“中国好儿女”。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这篇战地通讯,这首诗被醒目地编排在标题下面: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看到当天《人民日报》,被这首豪迈的诗打动了。他任由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迸发,一边轻声哼哼,一边在腿上有节奏地敲打起来。他将诗中的“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不到半小时就把旋律敲了出来,一首经典乐曲就此诞生。它的音符是那么紧凑而干脆有力,将所有情感都汇聚凝练到一起,让人听后热血澎湃。

很快,11月30日,这首军歌便以“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的名义,在《人民日报》上刊发。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歌名,再一次发表了这首歌。后来人们才知道,歌词作者为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唱着这首歌,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加入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行列;唱着这首歌,在校的学生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国家;唱着这首歌,工人走进工厂,农民走入田野,以高昂的生产热情投入祖国的生产建设;唱着这首歌,志愿军战士为了“打败美帝野心狼”,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杀,取得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在祖国大地广为传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成为当时最高亢、最激动人心、最代表全国人民心声的战歌。

抗美援朝时期,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外,还涌现了《来一个歼敌大竞赛》《我们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志愿军高射炮兵之歌》《消灭细菌战》《转盘枪和手榴弹》等一批充满了昂扬斗志的战歌。这些战歌激发了人民子弟兵的战斗精神和顽强斗志,也激发了中国人民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正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所说:“三年战争产生了众多的歌曲,它们是志愿军的心声,是祖国人民的心声,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昂首前进的心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伟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再现。这些歌曲激励着、鼓舞着志愿军的广大指战员克服了艰难险阻,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诗言志,歌咏情。在抗美援朝题材的音乐百花园中,除了拥有一大批铿锵有力、充满血性的战斗歌曲之外,也绽放着不少抒发广大官兵爱国情怀、直抵人心的抒情歌曲,如《慰问志愿军小唱》《日月同光》《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广泛的,当属《我的祖国》。

朝鲜战争停战不久后的1956年夏天,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电影《上甘岭》之后,导演沙蒙找到词作家乔羽,要他为电影写一首主题歌。沙蒙的要求“很简单”:只希望将来片子没人看了,歌曲还能流行。

刚刚从江西采风回来的乔羽,从南方的稻花和河流中找到了创作灵感,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词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

作为第一读者的沙蒙,看到歌词后不解地问,看来你写的一条大河像是长江,那为什么不直接点明“万里长江波浪宽”呢?

乔羽解释说:“长江虽然很长,但就全国来讲,生活在它两岸的人还是少数。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听到这首歌,都能联想起家乡的河、身边的河,激发自己对家乡、对祖国依恋和热爱的真挚感情。”

沙蒙一听,高兴地说:“就它了!”

导演沙蒙被感动了,著名作曲家刘炽看到歌词后也被感动了。他用一周时间,谱写出《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用最为炽热的情感为这首歌配上了飞翔的翅膀。

这是一首堪称完美的金曲。歌词质朴,深情赞颂美丽家乡的景色,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祖国的热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曲调由委婉动听渐渐转为声势雄壮,唱出了人们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英雄们的豪迈气概,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歌曲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深情演唱,增添了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它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在全国流传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数十年岁月洗礼的《我的祖国》,越发彰显它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仅在国内热度不减,还悄然走出了国门。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华语演唱会中,《我的祖国》经常被唱响,引得华人观众热泪盈眶。当台上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时,台下常常会紧跟着响起合唱:“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我的祖国》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2019年5月31日,“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精彩上演。当古老的编钟奏出《我的祖国》那深情动人的旋律时,现场观众被深深感动了。

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村,音乐是能够超越不同语言、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通用语言,极易让人们产生共情共鸣。旋律优美的《我的祖国》,也成为一些外国乐团能够熟练演奏的保留曲目。2014年5月29日,捷克指挥大师基里·贝洛拉维克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倾情演奏了《我的祖国》,引起全场观众强烈共鸣。2018年7月,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精彩返场演奏《我的祖国》,赢得雷鸣般的掌声,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8岁就参军入伍、11岁就跟随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孟玲,如今回想起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很多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她回忆说:“我们唱得最多的一首歌是《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这首歌开头第一句就是‘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既响亮又好记。我们当时就用《嘿啦啦啦》称呼这首歌,不仅给部队官兵唱,也在与朝鲜人民共同战斗和生活时演唱。”

“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打垮了美国兵呀……”这首歌曲由崔德志、蔡孑人作词,张风作曲,诞生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第二个年头——1951年。歌曲一经发表,因其旋律轻盈明快,歌词通俗易懂、质朴上口,并且紧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主题,立即受到人们热烈欢迎。这首歌曲反映了时代特征,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唱出了世界人民团结一心、守护和平的心声。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故事影片《铁道卫士》,将这首歌作为主题歌,并配以特定的画面,使歌曲得到完美展示,产生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在抗美援朝期间,涌现了很多激发战斗精神的战歌,也诞生了不少呼唤和平、传递友谊的歌曲。与《全世界人民团结紧》一样,当年被国人喜爱、十分流行的歌曲还有《王大妈要和平》。

保家卫国的战争打响后,前方的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全国各地群众则掀起了积极支援前线、呼唤世界和平的活动。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副团长的张鲁,耳闻目睹了各界民众开展的“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被其轰轰烈烈的场面所感染。特别是《文汇报》刊登的一则新闻,介绍上海一位老大妈不辞辛劳到处奔走、积极动员妇女们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的感人事迹,更是触发张鲁的创作灵感,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由此诞生。

《王大妈要和平》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歌曲,歌词朴实通俗,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的劳动妇女爱祖国、爱和平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中国军民坚决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旋律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的民歌风格,活泼愉悦、流畅优美,给人以力量和自豪感,伴随着全国人民度过了那段保家卫国、积极支前的紧张岁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结束战争回国不久,志愿军文工团还创作演出了歌剧《阿妈妮送米》、歌曲《告别朝鲜》(后改名《中朝友谊之歌》)等一批传递爱与和平的音乐作品,抒发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的心声,丰富了抗美援朝题材的音乐宝库,也成为抗美援朝历史中一个饱含国际主义精神意蕴的文化标志。

抗美援朝的硝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文艺工作者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创作热情并没有停歇。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发血性斗志、赞美英雄事迹的军歌,依然是中国乐坛上历久弥新的主旋律。

1962年的一天,电影《英雄儿女》杀青。这部电影的编导找到著名诗人公木,请他为电影写一首主题歌。公木看完了电影样片后,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写出了《英雄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著名作曲家刘炽拿到凝练壮美、气势磅礴的歌词后,很快找到了创作灵感。他以蒙古族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蓝本,谱写了一曲在稳健舒展旋律中浸透着壮美的乐章。

这首歌的歌词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与感染力,从多角度展现英雄壮举,讴歌英雄精神,震撼人心。旋律激昂奋进,唱出了人们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歌曲展现了不惧牺牲、舍生取义的志愿军英雄形象,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激扬英雄主义精神的经典旋律。

随着电影《英雄儿女》的上映,《英雄赞歌》很快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这首彰显英雄主义的经典战歌,将抗美援朝战斗歌曲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潮,成为一代又一代国人常唱常新的英雄赞歌。

时间来到1981年2月,经典民族歌剧《同心结》与广大观众见面。该剧讲述了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事。全剧以红色的“同心结”贯穿始终,富有民族地域特征的动人旋律,与戏剧情节相契合,艺术而又鲜活地塑造了战斗英雄的崇高形象,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

2022年9月,重新复排的《同心结》在北京上演,使广大观众有机会再次欣赏到这台经典民族歌剧。在深情的歌声、动人的旋律、出神入化的表演中,观众重温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深切感受到以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所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抗美援朝歌曲的创作和流行,并不是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而是与我们一起走进了新时代。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其主题曲《天地我来过》受到大家喜爱。“坚守这阵地和荣誉,挥洒这热血不放弃……”大气恢宏、饱含深情的歌声,又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硝烟弥漫的战场。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遂行的一次反击作战,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在这次战役中,“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留下了一封绝笔信:“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天地我来过》的歌词创作灵感,就是来自宋阿毛的绝笔信。因此,这首歌不仅是雄壮的旋律打动人,更是其中弘扬的战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打动了新时代的广大受众。

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传承,并通过歌声得到了直观的表达和颂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抗美援朝题材的音乐百花园里,我们还会迎来更多绚烂之花。

图片均为解放军报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王凤、孙鑫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