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我们中国政府当前的历史发展形势和今后一段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诞生是基于2020年我国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农村贫困群体的贫困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原因、经济原因、政治体制原因、文化素质原因、健康状况原因和救助方法原因等。目前,我们基层正在切实落实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化理念是我们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对我们的服务对象进行“望、闻、问、切”,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病因”研判需要开出“物质扶贫”还是“精神扶贫”的方子。针对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或者家庭人口中有重大疾病、主要劳动力残疾等健康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的,重点应该是给予物质扶贫方式,先解决燃眉之急,再结合“精神扶贫”给予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鼓励。而对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贫困,我们可以采用“精神扶贫”为主,“物质扶贫”为辅。“物质扶贫”是短期效应,是“授人以鱼”的方式。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要从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设计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形成上下功夫,认真实践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有效开展。
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习总书记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然要彻底消除贫困,我们就要切除“贫困之根”,不可再让其复发的。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和措施,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