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议采和措施
针对我省在农村扶贫工作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扶贫策略
扶贫工作是坚持先易后难还是先难后易,在实践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都根据各自实际采取不同扶贫推进手段。先易后难,即对扶贫难度相对不深、扶贫难度较小的地区率先开展扶贫,虽然在短期容易见效,但这种扶贫方式,对于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地区扶贫工作不能及时开展,失去了扶贫应有的公平性。先难后易,即对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地区率先开展攻坚式扶贫。从长远看,率先破解扶贫难题,有利于整个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但扶贫工作在短期内受益贫困群众少,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所以说,扶贫工作应兼顾其社会效益和公平性并举,各级各部门要做到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式”扶贫,立足长远,突出重点,把扶贫工作放在民生上,放在任期外,采取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社会效益和公平性并重,统筹推进扶贫难题破解和扶贫面稳步扩大。
其次,要统筹考虑,综合施政,开创扶贫新局面
(一)思想扶贫。纵观我省农村贫困,主要表现是小农思想在农村地区比普遍。因此,扶贫工作应该首先着眼于解放思想、突破陈规。通过建成和丰富农家书屋、建立农村综合农贸市场示范点、开展农民精神文明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党的路线方针、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等措施,让农民亲身感受市场经济,不断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中更新观念,破除小农思想和小富即安心理,促使农民突破现状,增强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知识扶贫。“扶贫先治愚”是我国扶贫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我省一些山区的少年儿童因贫困而上不了学,辍学率高,文盲率高;反过来又因为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造成循环式贫困。因此,给贫困人口以足够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他们思想观念更新和劳动技能提升,成为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要通过成立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组建农民技能培训队、编印农技知识册子、培训农技带头人等措施,着力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提升脱贫致富的本领。
(三)基础扶贫。农村油路、砂石路、农机路等还有待加大力度修整完善,部分乡村不通动力用电,一些地方人畜饮水还存在困难。因此,要做好全省农村扶贫工作,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走基础先行的路子。要不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促使农村道路联网,方便群众出行;加大农村、水库、水池、坝塘、泵站、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洪涝灾害防护措施,提高防灾能力。
(四)人才扶贫。近年来,我省一些边远山区和贫困乡镇的人才资源依然欠缺,农业实用型人员还很少。因此,为农村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扶贫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待遇偏向、创新机制等措施,建立直接面向农村、面对农民的人才扶贫计划,为农村充实一批实用型、技术型、专业性的人才。
(五)政策扶贫。在严格落实国家和省里的一系列惠农支农及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扶贫优惠政策,积极优化财政支出来扶贫。海南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人员在农村脱贫致富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六)产业扶贫。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必须因地制宜找准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路子,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劳务业、特色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把潜在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使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
(七)项目扶贫。项目是带动发展的引擎,要通过抢抓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农村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点在争取农村道路、改土造田、农业水利、农村电网、清洁能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项目,利用国家以及省市县的配套资金,以项目投资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积累,稳步推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八)劳务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在多措施提升农民技能的同时,可以结合全省建设的实际就地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成立相关部门负责农民技能培训、务工信息发布和相关责任义务承担;结合实际制定劳务扶贫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劳务输出。
(九)社会扶贫。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要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作用。社会扶贫与政府扶贫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能力有意愿捐款扶贫的人,他们的扶贫作用会越来越大。在社会扶贫方面,政府要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更多的组织和个人表达社会责任心提供更多机会,形成行业、社会、政府共同推动的扶贫大格局。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