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割裂事物联系看人的事例也不鲜见。某部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勤务连有个战士叫李有常,平时作风比较稀拉,好几次单独外出误了归队时间,并受过点名批评。这个星期天,他请假外出,又超时了。归队后,排长没问情由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李有常几次想解释,都被排长的训斥打断,让他写检查,他表现出了极不情愿的样子,这下子,排长真生气了,把问题反映到了连长那里。细心的连长没有过早下结论,而是对李有常近段时间的工作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以往相比,他最近一段表现不错:训练知道刻苦了,细小工作也有了主动性,稀拉作风明显改观,前几天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呢!究竟是老毛病又犯了?还是事出有因呢?于是,晚饭后,连长与李有常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原来,小李今天在归队路上,碰到一位高血压病老人突然犯病,他立即拦车将老人送往了医院,并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直到老人家中来人方才急急归队,尽管赶得满头大汗,还是耽误了归队时间。考虑到自己以前的表现,怕别人不相信,就没好意思向连队干部反映。原因找到了,小李非但没有因超假受到批评,反而因为见义勇为受到了表扬。
把“李有常”等同于“李稀拉”,这其中就有一个思维定势——“这个人经常无故超假,这次也一定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分析事物,把对某人某事的判断定格于过去的一贯表现,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割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把一切都看成是孤立、静止、僵死不变的。凡过去好的,一概都好;凡过去坏的,一概都坏;以惯性思维代替理性思维,以印象观点框定现实表现,这显然是有悖唯物辩证法的,结果只能走进荒唐。记得果戈里的剧中人,冲着观众喊过这样一句话:“你笑什么?笑的就是你自己!”那个“光头等于和尚”的古代故事,似乎可以博大家一笑,但把李有常等同于“李稀拉”的现代现象,可能让我们许多人笑不出来。因为这种凭主观印象看人、以思维定势审事的人或事,也许就在你身边,笑的未必不是你。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