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创新品质,破解发展难题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质。列宁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人们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总量领先而人均落后的问题,需要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方式转变压力,解决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收入结构不平衡、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新情况,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科学研判、合理解决发展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空间拓展、制度构建、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等问题。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经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探索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缩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之间的差距。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更加科学理性看待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
坚持实践特征,提升中国经验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沿着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利润的严密逻辑,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这种抽象不是封闭的,而是源于实践。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立足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是研究和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理论,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保持开放姿态,贡献中国智慧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构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必要思路。要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当前,我们既要坚持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基本内核与精髓,还要不断丰富其基本内涵、创新其理论表达形式。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显了中国特色,彰显了时代精神,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是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系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