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能赢得科学家雷鸣般的掌声?(3)

习近平为何能赢得科学家雷鸣般的掌声?(3)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事实上,这几年科技界的动静不可谓不大。

一方面,科技成果捷报频传,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大国的地位无可动摇。

一方面,部分中国科学家论文集体被撤、科研经费滥用的新闻让科学家集体声誉严重受损。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时期,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鸣锣在即。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举措。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炉。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政策最为全面、涵盖面最为广泛的科技体制改革文件,距离上一次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的标志性文件——《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整整30年。

疗“沉疴”,化“郁积”。数百项措施震撼出台。

“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了。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服务平台成立。往日科研项目多头申报,经费分散、项目分散,科研人员为了申报项目疲于奔命,让科技智力大大浪费,投机者“一鱼多吃”的空子和现象将不复存在。

一系列旨在打通限制科技成果转化症结的政策也出台了。针对长久被痛弊的“产学研”几张皮现象,方案提出推动科技成果处置、收益权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报酬制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处置收入不再上缴国库。同时明确科技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方式和最低比例,允许科研人员“停薪留职”下海创业,试点企业家到高校任教,“着眼于强化对人的激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来了。一向被作为科研主体的科学家们,创新的“大旗”似乎被平民大众“抢走”。创新的权力不再集中在科学家手中,除了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强势进入,大众的创新也如火如荼。竞争和激励,让原来集中于科技领域更多转向创新领域,由小众转向大众,由研发转向研发和创新一体化,由科技政策转变为创新和科技政策并举。引导、激励、规范——创新政策正在更加准确地围绕科学、技术、创新的规律,精准实施,有效推进。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具体事项的改革都需要多方发力,如何才能落实到位?

据了解,方案提出的143项待办事项,每一项都被明确了具体成果、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使改革可督查、可检验。

“改革就是为了让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全程参与实施方案制定的一位部门负责人如是说。

获得感,大概就是这次改革让科学家们众望所归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