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10号”,本月即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它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单次搭载空间实验项目最多的卫星,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空间实验研究。
临时实验室太空飞行15天
在微重力环境中,会出现一些与重力环境不同的物理规律,十分奇妙。例如,流体中浮力和静压力消失,基本没有引力引起的流体自然对流,扩散过程成为主要因素;流体中浮力基本消失,液体的约束力来自于表面张力,毛细现象和润湿现象(液体在另一种物体表面的扩展现象)加剧。所以,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能消除所有重力引起的不利因素,进行微重力物理、生物、生命等领域的研究,并进行有关生产制造和加工工艺试验,开展微重力应用研究。
目前,不少国家的科学家们都想利用多种方式营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宇宙飞船、空间站等实验平台,但它们有的只能提供几分钟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环境,有的则价格昂贵,带回样品比较有限,周期也较长,这对空间生命科学等一些短周期科学实验有较大限制。要想进行时间和价格都合适的微重力研究,返回式卫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返回式卫星运行周期短,适合开展短周期的空间科学实验。我国返回式卫星技术现已比较成熟,在此前入轨的23颗返回式卫星中,成功回收了22颗。
“实践10号”是目前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开发出的一个专门用于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效、短期、综合空间实验平台,使我国的空间微重力研究有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一在太空中临时搭建的实验室在太空飞行15天,其工作时间与其上电池的电量有关。这颗卫星没有装太阳电池翼,以免产生振动而影响科学实验。
开展19项空间科学实验
“实践10号”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六大领域的19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有11项收回,8项不收回;有10项微重力科学实验项目,9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卫星空间科学实验,每一项都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
该卫星返回舱把实验样品带回地球后,用于为科学家提供微重力环境及复杂辐射环境中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留轨舱继续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其中的关键是要解决多实验载荷在太空协同工作且互不影响的问题,特别是生命科学项目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温度要求非常高。
该卫星整体为柱锥组合体形状,分为返回舱和仪器舱两个舱段,其中仪器舱包括服务舱和密封舱,返回舱包括回收舱和制动舱。回收舱在完成任务后再入大气软着陆并回收。其总质量约为3600千克,搭载了600多千克科学载荷,运行在高约252千米、倾角43°的圆轨道,在轨飞行15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