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统计体系存在的不足
近期,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的背景下,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引导分享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风险投资者、消费者等也对参与分享经济寄予厚望。但是与分享经济实践相匹配的统计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现有统计体系难以界定和衡量分享经济的真实价值和数量关系,一定程度上将对宏观决策产生影响。
缺乏与分享经济相适应的行业分类。一般而言,分享经济活动具有参与者分布广泛分散,业态跨界融合,组织边界模糊,就业灵活、非正式等特点。但是,现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无法按照行业、领域、法人(机构)与分享经济现象一一对应,自然也很难对分享经济活动进行精确统计。
缺乏一套标准的统计指标体系。虽然分享经济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但已经迅速渗透到多个领域,既有汽车、房屋、办公空间、衣服等实体物品的分享,也有知识、经验、技能等虚拟物品的分享。虽然平台企业拥有完整的交易数据,但由于行业差异性较大,统计口径多样,很难形成一套标准的统计指标体系,传统的数据收集和抽样办法也不能完全适应新业态的发展。
容易忽略分享经济对经济质量的提升。目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方式虽然可以按照常规的实体企业统计方法,反映分享经济平台发展的数据,但仍十分有限。由于GDP只测度去除通胀因素后的最终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这就使得分享经济带来的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无法得到充分、如实的衡量。用户通过参与分享而降低的消费成本及赚取的收入也不能得到有效体现,这些交易数据也被排除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之外,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运行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