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立新: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跃进的思想先导(3)

边立新: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跃进的思想先导(3)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时代造就理论,时代成就思想。只有深入研究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引领我国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大有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理论的价值在于研究现实的问题,理论的生命在于面向火热的生活。研究问题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之所在。歌德在《浮士德》中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一个远离生活、回避问题的理论,必然是晦涩的、抽象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回归生活、关注问题,理论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马克思指出:“每个历史时期的谜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反映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切历史之谜都隐藏在问题中。只有抓住问题,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研究问题,才能实现理论的创新;只有解决问题,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每一时代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适应社会的新变化,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今天,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这就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而是考察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形成思想的过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人民群众从事的、前无古人的伟大的事业。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各项事业不断走向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们的变化是举世瞩目,我们的成就是令人赞叹,我们的辉煌必将载入史册。我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奥秘在哪里?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只有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才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回到实践。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不是为了理论本身,而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理论向实践的回归,既是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的需要,既是理论引领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也是理论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重视理论,是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我们之所以重视思想,是因为思想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要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所掌握,就会转化成巨大物质的力量,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