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悲情化也不必美化的“空巢青年”

无需悲情化也不必美化的“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正成为社会议论的热词。“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有些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弱,成为一个个孤岛。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空巢青年“只是一个人生阶段,无需过度渲染他们生活的悲情色彩。(9月6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空巢青年”,通俗说就是过去常被形容的“X漂”一族。在一个流动社会,这类群体其实已经很普遍。可以说,有“空巢老人”,就有对应的“空巢青年”。只不过媒体所重点关注的是那种与父母分居但仍处于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也即多数人在毕业后、成家立业前的打拼阶段。

的确,较之于传统时代的年轻人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去获得自由,今天的“空巢青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少了来自亲情和社会观念的羁绊,可以完全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自由打拼。因此,这样一种阶段也被形容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历程,它代表的是年轻人一种向上的状态,确实不必被特殊化和悲情化看待。甚至,正如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在其所著的《单身社会》一书中所描绘的,单身一族正在不断壮大,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在悲情化的另一端,也有必要防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美化。比如有观点就认为,这些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时光,忍受着孤单、寂寞和失落,却依旧付出汗水和执着,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代没有虚度时光,当然应该肯定。然而,年轻人的奋斗是否必须要经历“空巢”状态,“空巢”是否必然等于奋斗,却值得商榷。必须承认,在一个城乡二元化社会,不少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成为“空巢青年”,除了主动的选择,或许更有无奈的因素。比如较之于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人,不少人或许只是“被单身”;而选择大城市工作“落脚”,对于不少人而言,也只是因为向往相较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

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是否真的为这些愿意“空巢”的年轻人提供了足够的准备和空间?比如在“空巢青年”面临哪些困境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户籍制度下,一些大城市严苛的人口控制政策和不平等的市民权利。其它如上升通道受阻也占到12.9%。而早就有媒体指出,“北漂”一族、蚁族也好,“空巢青年”也罢,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由此必须正视,到底有多少的“空巢”现象只是被迫的,而又有多少本应该是被避免的?

因此,在看到“空巢青年”群体所象征的社会活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这一个群体所承受的代价、压力与困惑。看到他们的“理想”,更应该反思社会对年轻人理想的成全是否做得够好了。当我们真正从社会环境和制度的方方面面,为青年创造了更多能够主动选择的奋斗方式时,对之的礼赞或许才显得更为真诚与可被接受,而这也才是最有力和务实的鼓励。所以,固然无需过度悲情化看待“空巢青年”这一群体的遭遇,但也应防止因为不自觉的美化,而忽视其背后所对应的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