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毛主席诗词中的长征

回味毛主席诗词中的长征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也是毛泽东同志逝世四十周年。在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日子,我翻开《毛泽东诗选》,找到了他在长征时期的八首诗词:《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在字字回首间,感悟那段烽火岁月的恢弘壮丽,也感悟伟人心中对革命事业的熊熊热诚。

读《清平乐·会昌》,感悟道路曲折终有尽时,漫漫征途风景独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长征创作的开篇之作。1934年5月,“左”倾冒险主义的抬头使我们的革命事业遭受了重创,毛泽东眼看红军的节节失利和陷入困境,正忧虑着党和红军的前途命运,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出路。凌晨的会昌山,眼界所及一片茫茫,似乎预示着革命道路的未知之境。

面对此景,毛泽东的心思就像电影《我的长征》中说的那样,“红军不能跟着错误走!”“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伟人面对革命前途虽然忧心忡忡,但并没有一丝消极悲观之意,反而以开阔的心态点亮心中的信念,以乐观的态度笑看面临的挫折。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彰显了伟人心中的非凡气度。

回顾当下,我们的道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有些人为了金钱美色背叛了自己的事业,有些人向往灯红酒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还有些人面对西方渲染的反动思潮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回想长征伊始,红军几进生死绝境,我们的革命先辈都能以“风景这边独好”之志,乐观看待革命道路,现在的我们有什么资格放弃,有什么资格灰心?

读《忆秦娥·娄山关》,感悟悲悯壮烈终证大道,与天争斗其乐无穷。“西方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月吟、西风、霜寒、马蹄,万物之声在冲锋号的响彻下披上了一片悲烈的外衣。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险要的地理位置,是红军不得不夺取的理由。被鲜血染红的云贵高原,被枪声震碎的二月黄昏,娄山关战斗用无数烈士的英魂换取了长征途中最大的战略转折,中国革命道路也因此改写。

917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在凄惨壮烈的战斗中,抒发出对未来艰辛道路的无限感慨,也焕发出与天、与地、与人争斗的战斗豪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为军人,就应有享受战斗的血染豪气,作为军人就应有无畏牺牲的坚毅胆色。在烽火不止的那一年,我们的伟人没有因为眼前的牺牲丧失一点信心,反而激起更为强大的战斗豪情,生于和平环境的我们,面对日益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又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是《十六字令》里的句子,叙述着红军饱满的战斗激情。我们的人生能有几次为信仰而战,能有几次为伟大的事业而牺牲?

读《七律·长征》,感悟艰难险阻不过一瞬,万里归途并不遥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代表作《七律·长征》,诉说着人类历史上最为罕见的沉重和遥远,其中散发的革命热情,炽热而闪耀。在七字一句间,我们的红军战士,用自己脚步丈量着革命的豪迈,用身躯勾勒出长征岁月中的艰难险阻,仿佛万水千山在红军的脚下如此的轻盈又如此的沉重。1935年10月,历时一年,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那无限的豪迈感在伟人的心中犹如腾飞的苍龙,响彻天地。一名名红军战士的背影编制成地球上最秀美的红飘带,飘越五岭,踏平乌蒙,水拍金沙,飞渡寒索,随历史的晨风而起,缓缓越过万丈雪山。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被寒冷冻锁的脸庞,在胜利的到来时却显得热气腾腾,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注脚革命事业的最好愿景。再读全诗,“红军不怕”催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能将困难踩于脚下,并以“万丈豪情”等闲视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革命军人去学习。回顾我们近九十年的建军历程,我们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值一提”到屹立东方,离不开伟人留给我们的万丈豪情,纵使眼前是西方势力的“洪水猛兽”,我们又有何理由惧之?

两万五千里的艰辛化作点滴墨彩置于笔下,字里行间,回顾了长征的历程,歌颂了信仰的伟大,抒发了崇高的精神才能造就的不朽史诗,我想《伊利亚特》也不过如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