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偶然读到《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为其中的内容所感感慨。记得前言中,作者对本书的定位“为高中生、青年们,还有知道马克思名字,但是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青年读者。”我们广大青年是我们共产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而在这个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有不少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热情,甚至在部分青年人眼中,马克思主义被贴上了“禁锢、没落”的标签,原因在哪里?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初学者攻略”。
时下,有不少的青年人喜欢玩手机游戏,但面对种类繁多的手机游戏,青年人该如何从中选择?不少游戏厂家为游戏的推广,发放各类的“新手包”,用新手攻略促进青年人对游戏的了解,进而吸引青年人关注。回头看看我们对马克主义的宣传,我们又有多少能吸引青少年阅读的马克思主义入门书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读物能不能成为“科普读物”摆在青少年的枕头边上吗?
图: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现阶段对许多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初学者”而言,太“高大上”了。不久前,笔者购买了一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三卷文献共229.5万字2507页,借给一位热爱马克思主义的19岁少年,但少年看不到100页便束之高阁,原因是“看不懂”。的确,对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少年而言,《资本论》的确是一部“天书”。记得笔者在大学时期,笔者为了更快了解马克思主义,耗费了不少饭钱购买我的“马克思主义攻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普及简读版》《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等等,才勉强得到“管中窥豹”般的感悟。而在同一时期,在大学同学的心中,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已成为阻挡他们学业进步的高墙。
文献显示,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产生于29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身上,而据说在两位伟人18、19岁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那个伟大念头。在那个禁锢的时代能产生如此伟大哲学思想,在这个思想开放的时代为什么不能产生更多的18岁19岁的传承者呢?记得习近平总书记16岁来到延安梁家河村时,带了一箱子的书。在老乡的印象中,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总书记喜欢在窑洞里看书,其中就有马列的书籍。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文《马克思是“90后”不会被青年疏远》,文中提到“一个有上进新、有责任感、有现实情怀的青年,一旦接近真正地马克思主义,很容易为其吸引。”对此,我深表赞同。青年人之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不在于产生伟大的理想和信仰而是在于解放自己的思想,用自由意志追求最高的价值,这和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同的。记得书中的一段话“我热爱马克思的最大理由,并不是因为马克思把世界的构造明确地讲给我们听,也不是因为他告诉我们如何建造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的方法,而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脑子变得非常灵光。”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就在于此。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在青年,我们需要为青年和马克主义之间铺上一条平坦而畅通的大道。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政治工作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时,需要我们走出“高端知识”的殿堂,用简单、通俗、吸引人的观点为青年人编制一本本“入门攻略”,将更多的青年人引入我们的群体当中,只有这样,我们的信仰才能更好更快地传承下去。
昨日,我将《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推荐给一个20岁的同事看。印象最深刻是,他读到中间的时候,说了一句“厉害了,我的马克思!”
(作者单位:海南省军区某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