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及《入党——40个人的信仰选择》一书。《入党》以讲述历史故事的笔法展开,讲述40位中国优秀青年为理想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介绍他们为什么走上革命道路、如何与中国共产党结缘、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在这40位革命志士中,我对焦裕禄同志的入党故事感触极深。焦裕禄同志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成长之路饱受磨难。抗战胜利之后,加入了民兵队伍,在参加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萌生了入党的念头。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条件与入党要求还有差距,曾先后三次写了入党申请书,却迟迟没有递交给党组织。
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胸中时刻装着为民谋利的大事。焦裕禄三封申请而不交,是因为心中饱含着对信仰的不懈追求。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信仰就好像是一只会飞的鸟儿一样,当夜空还黝黑的时候,鸟儿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所以,追逐信仰的人对待信仰,必是全心全意而不留余地的。古人行祭祀大礼需斋戒沐浴,以求达到素食、清心、洁身的境界,目的是为了不让自己心灵上的“不净”玷污了仪式的圣洁。笔者感到,若一个人在入党之前就对信仰没有足够的虔诚,对党章党规没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对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党员的身份对他而言就仅仅是形式上的空壳,而不是一份伟大、纯洁、高尚的事业。回顾焦裕禄提交三封入党申请书的经历,我们也能感到受一名党员在入党之前应有的至纯“初心”。
不交第一封申请书,是因为党员是为民谋福的身份,不是以权谋私的身份。焦裕禄同志在第一封申请书中写了自己少年时艰苦求生的经过,表达了入党后打倒地主报仇的决心。但党员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践行者,不能因一己之私损害公利。焦裕禄同志在听党小组组长批评其他同志关于这点存在的问题之后,感到自身还存在不足,便收回了入党申请书。反观我们少数党员,入党时虽然振振有词,但内心却暗藏着“入党是为谋取政治资本”的不良用心。而我们有些党组织为扩大党组织,不仔细考察党员入党之前的理想信念,而是寄托于通过入党之后的党内教育提升党员党性,笔者认为亦不可取。如果一名党员在入党之初,就对党的事业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坚定的信心,对入党之后的牺牲与奉献就难以有十足的心理准备,在灯红酒绿的腐蚀中就易于堕落。党的基层组织中屡屡出现的“小苍蝇”也由此而来。我们信奉的真理给予我们最值得奋斗的目标,那份价值超脱权力、美色、金钱等带来的渺小欢乐,而由这份价值带来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难以泯灭。
不交第二封申请书,是因为党员是严守纪律的身份,不是感情用事的身份。焦裕禄同志在写好第二封入党申请书之后,正打算向党组织递交时,因为违反俘虏政策,砍伤一名干了坏事的俘虏,受到县长批评。他反思,一个人如果不能模范执行党的政策,又怎么能够达到一名党员的标准呢,于是,又收回了第二封申请书。过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每一名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当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必须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焦裕禄同志所受到的批评,于情在普通民众中也许可以理解,但在党员干部对自己必须严格要求上,这是对党性的一份坚守。每个党员也应如此,要把党章党规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坚定执著,看对党的事业是否忠贞不渝,是否违反了党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党员。
不交第三封申请书,是因为党员是贡献实绩的身份,不是坐享其成的身份。在焦裕禄同志递交第三封入党申请书之前,党小组组长因他没有提入党之事而找他了解情况。焦裕禄同志表示,在经过两次思想考验之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模范执行党的纪律,但总是认为自己条件不够,所以迟迟未交。笔者感到,党员的勤政务实也应如此,在信仰面前,我们做的说的往往还不够多。因此,在学习党的理论过程中需要反复思量自身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年纪较轻、热情较高的党员不能因为暂时突出的工作而骄傲自满;资历较老、职务较高的党员不能因为过去的奉献而放松要求。从远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还未实现,从近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距离,没有哪一名党员干部功绩是最高、最多、最出众的,能躺在功劳簿上休息不问世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笃行,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作者单位:南部战区某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