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君子不做小人的底线

做君子不做小人的底线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孔子提出的做君子,不做小人的思想,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向善的阳光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即在中央党校2009年5月13日春季学期第二批进班开学典礼的讲话)一文中提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习近平党校十九讲》第124页)如何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 ,学一点儒家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必将有助于现代人提高文化素养、人文情怀和政治修养。

以德修身,是儒家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换一句话说,就是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的关于立身做人的思想,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对当代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一、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

孔子“对人生有深度的了解,对做人道理,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部《论语》,堆满了格言。”“一部论语堆满了格言和统御之术警世之训,影响旷远。”《论语》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思想缜密深沉、举止庄重从容、学而不厌,循循善诱,博学多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长者形象。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也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虽然黑格尔的说法含有偏激的情绪,说得过分、片面了一点,但反映了《论语》的主要思想主题,是倾向于伦理思想和人生的道德修养。因此,我把孔子称做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道德思想家。作为个人修身,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孔子的《论语》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性质的人生教科书。

 二、君子是道德优秀全面发展的人

孔子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把人分为两大类:君子与小人。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非常多,一部《论语》直接论述君子和小人的有43条之多。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方面谈及君子与小人。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自己也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和界定,比如,君子淡定坦然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自大却不坦然(“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第十三》第26章)。君子庄重,爱学习,不自以为是;恪守诚信;不与道德低劣的人交往,有错必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第8章)。君子能懂道义,小人只懂财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第16章)。君子能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苛求于别人(“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21章)。……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孔子所说的君子,他原先的本意是指道德优秀的脑力劳动者――士(知识分子),或处于统治阶级高层的领导人,也泛指所谓品德高尚的人。总之,君子是少有缺点,追求道德高尚,非常完美的人:谦虚、好学;心胸宽广,能团结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谨守正义,多才多艺。而小人呢?与君子相反,小人满身是缺点毛病——骄傲自满、不爱学习、拉帮结派、不讲诚信、重利轻义、小心眼,等等。

三、君子自我批评精神好,随时注意戒除个人欲望、私念和过失。

孔子认为,君子刻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而且自觉地进行,提倡多作自我批评,做到一天三次反省自己有没有什么过错(“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第4章),这表现了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为此,孔子提出了君子要做好“三戒”“三友”“三乐”“三愆”“九思”,就是要防范于未然,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私欲,使自己始终保持“君子”的思想境界,为人师表。

“三戒”: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青时警惕沉溺女色,壮年时警惕争强好斗, 老年时警惕贪求占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第7章)

“三友”:君子交朋友要警惕区分三种情况,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就有益处;跟逢迎谄媚的人交朋友,跟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跟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有害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第4章)

“三乐”君子的(八小时以外)业余爱好要警惕区分三种情况,即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也有三种:以礼乐节制自己,喜欢在人后称赞别人的好处,喜欢多交贤德的朋友,就有好处;喜欢骄纵作乐,喜欢安逸游乐,喜欢宴饮取乐,就有害处。(“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第5章)

“三愆”:君子要防止三种过失,即急躁、隐瞒、盲目。话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 话到了说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没有察颜观色却冒然开口,叫做盲目。(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第6章)

“九思”孔子认为,君子有九件事要慎重思考,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听清,脸色要温和,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办事要警慎,产生疑惑要询问,生气时要避免惹祸,得到利益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十六》第10章)

应该说,孔子提出做君子,不做小人的思想,作为人们道德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人们塑造了可供学习、参照的理想人格坐标,对培养和塑造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和道德建设,无疑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孔子这一思想对浸润及塑造中国人的品德性格方面,产生过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称赞一些道德高尚,涵养好的人为“谦谦君子”。比如,诸葛亮、周恩来等伟人,就是中国人民心中君子的君子,是道德高尚,忠孝两全,为人处事几乎完美无缺的楷模!同时,人们则常常骂那些心胸狭小,不光明正大,搞阴谋鬼计,贪图私利的人为“小人”,这无疑是受了孔老夫子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思想的影响。

然而,应当指出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划分的负面影响,由于孔子所说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定义,过于广泛,定性不明确,难于界定。而且,孔子眼里的君子又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圣人,过于理想化,使人感到高不可攀,难于企及。真理向前迈半步就会变成谬误。所以,反而出现许多假、冒的伪君子,真正的君子则少之又少。结果呢?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恨、可怕——彬彬有礼、老成温厚、言行不一、口腹蜜剑……简而言之,虚伪也就是伪君子的代名词。

总之,孔子提出的做君子,不做小人的思想,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向善的阳光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首先,对于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大中小学校的教师来说,做君子,不做小人,应该说是每一个人应该确立的人生目标。以德立身,以德立言,以德立功;先做君子, 再为人师,这是起码的前提,否则,谈何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自身不正,谈何正他人?其次,对一般民众而言,能做君子当然最好,做不了君子也起码不要做小人和干坏事的人,要做一个善人、一个有道德的好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作者刘庭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